水产饲料行业剧变:产量收缩、涨价潮与出海蓝海——2025年行业深度分析与增长策略--QYResearch
发布日期:2025-10-27
2025年10月,我国水产饲料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自2023年起,行业产量进入持续收缩通道,生产格局加速向广东地区集聚,集约化、规模化趋势凸显,马太效应持续强化。面对国内市场饱和与竞争压力,头部企业纷纷通过出海布局开拓新增长空间,而近期原料价格波动引发的集中涨价潮,更将行业转型推向新阶段。
一、产量先增后降,区域集聚效应显著
据QYR发布的《2025-2031中国水产饲料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20-2022年,受益于水产品消费需求增长及规模化养殖转型,我国水产饲料产量从2123.6万吨攀升至2525.7万吨。但2023年起,受草鱼等品种行情低迷、极端天气频发、养殖户投苗积极性受挫等因素影响,行业产量转入回落通道——2024年降至2262万吨,同比减少3.51%。
区域分布方面,2022-2024年,广东、江苏、湖北、福建、湖南五省产量占比持续超70%,形成"五省主导"格局。其中,广东省的集聚效应尤为突出,其产量占比从2022年的30.68%提升至2024年的33.58%,稳居全国最大产区。这种区域集中化趋势,既得益于广东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与物流网络,也反映了行业向优势区域集约发展的内在规律。
二、原料价格波动触发集中涨价潮
2025年9月10日起,受鱼粉等原材料价格上涨驱动,我国水产饲料行业掀起大规模涨价潮。华南、华东、西南、华中四大养殖区域,超百家企业同步调价,调价幅度普遍在100-500元/吨,覆盖普通鱼料、虾蟹料、特种料等全品类。
具体来看,海大集团子公司海大生物自9月10日起,普通颗粒鱼料每吨上调100元,膨化鱼料上调160元,虾蟹料及特种料上调200元;天马科技于9月15日起,将鳗鱼饲料每吨上调500元,鳖饲料上调250元;恒兴特种饲料则于10月21日起,虾料、海水鱼料等上调200元,加州鲈鱼料、马友鱼料上调300元,鱼苗宝开口料上调500元。此轮涨价范围广、涉及品类多,直接影响养殖成本与市场供需平衡。

三、马太效应强化,出海拓展新蓝海
2024年,我国水产饲料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销量超10万吨的企业达44家,合计占全国市场89%,较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其中,海大集团、通威股份、新希望三家企业合计占比达46%,较上年提升4个百分点,行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趋势显著,马太效应持续强化。
面对国内市场饱和压力,头部企业加速布局海外市场。海大集团以越南、印尼为核心,同步推进孟加拉、柬埔寨、缅甸市场,并在非洲以埃及为桥头堡,逐步延伸至东非、中非,其埃及水产饲料厂已于2025年初投产;通威股份已在越南、孟加拉、印尼建立饲料公司;新希望在埃及、印尼、越南设立子公司;恒兴则与印尼合作伙伴共建两家饲料厂,年产能分别达10万吨、20万吨,目前印尼恒兴水产饲料销量占当地10%市场份额,位列对虾饲料品牌前五。
四、绿色转型驱动行业升级
在"双碳"战略与绿色消费理念驱动下,水产饲料行业正加速向高效、环保、可持续方向转型。通过精准营养配方优化、生物技术赋能、先进加工工艺升级等手段,行业正系统推进产品研发提质增效与生产环节节能降耗,助力减少养殖污染、改善水环境。
例如,粤海饲料推进的石斑鱼低蛋白高脂高效配合饲料项目,已完成配方研发与产品推广,启动结题验收。该饲料通过提升能量利用效率,减少氨氮排放,优化养殖水环境。诚一生物低蛋白日粮技术则通过精准调控营养配比,使膨化饲料蛋白沉积率提升至38%,较传统技术提高18个百分点,配方成本每吨降低50-100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五、行业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水产饲料行业面临多重挑战:原料价格波动、环保政策趋严、市场竞争加剧等。但与此同时,也孕育着巨大机遇。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安全水产品的需求增长,绿色、高效、可持续的饲料产品将更具市场竞争力。此外,出海拓展已成为企业突破增长瓶颈的重要路径,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潜力巨大。
六、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展望未来,我国水产饲料行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头部企业通过规模效应与技术创新巩固市场地位;二是绿色转型加速,高效、环保、可持续的饲料产品将成为主流;三是出海布局深化,企业通过全球化布局开拓新增长空间;四是数字化转型加速,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生产、销售与服务环节,提升运营效率与市场响应能力。
七、总结
我国水产饲料行业正处于深刻变革期,既面临挑战,也蕴含市场机遇。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绿色转型、出海拓展等策略,突破增长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行业也需加强标准建设、完善监管体系、推动产学研合作,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产量先增后降,区域集聚效应显著
据QYR发布的《2025-2031中国水产饲料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20-2022年,受益于水产品消费需求增长及规模化养殖转型,我国水产饲料产量从2123.6万吨攀升至2525.7万吨。但2023年起,受草鱼等品种行情低迷、极端天气频发、养殖户投苗积极性受挫等因素影响,行业产量转入回落通道——2024年降至2262万吨,同比减少3.51%。
区域分布方面,2022-2024年,广东、江苏、湖北、福建、湖南五省产量占比持续超70%,形成"五省主导"格局。其中,广东省的集聚效应尤为突出,其产量占比从2022年的30.68%提升至2024年的33.58%,稳居全国最大产区。这种区域集中化趋势,既得益于广东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与物流网络,也反映了行业向优势区域集约发展的内在规律。
二、原料价格波动触发集中涨价潮
2025年9月10日起,受鱼粉等原材料价格上涨驱动,我国水产饲料行业掀起大规模涨价潮。华南、华东、西南、华中四大养殖区域,超百家企业同步调价,调价幅度普遍在100-500元/吨,覆盖普通鱼料、虾蟹料、特种料等全品类。
具体来看,海大集团子公司海大生物自9月10日起,普通颗粒鱼料每吨上调100元,膨化鱼料上调160元,虾蟹料及特种料上调200元;天马科技于9月15日起,将鳗鱼饲料每吨上调500元,鳖饲料上调250元;恒兴特种饲料则于10月21日起,虾料、海水鱼料等上调200元,加州鲈鱼料、马友鱼料上调300元,鱼苗宝开口料上调500元。此轮涨价范围广、涉及品类多,直接影响养殖成本与市场供需平衡。

三、马太效应强化,出海拓展新蓝海
2024年,我国水产饲料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销量超10万吨的企业达44家,合计占全国市场89%,较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其中,海大集团、通威股份、新希望三家企业合计占比达46%,较上年提升4个百分点,行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趋势显著,马太效应持续强化。
面对国内市场饱和压力,头部企业加速布局海外市场。海大集团以越南、印尼为核心,同步推进孟加拉、柬埔寨、缅甸市场,并在非洲以埃及为桥头堡,逐步延伸至东非、中非,其埃及水产饲料厂已于2025年初投产;通威股份已在越南、孟加拉、印尼建立饲料公司;新希望在埃及、印尼、越南设立子公司;恒兴则与印尼合作伙伴共建两家饲料厂,年产能分别达10万吨、20万吨,目前印尼恒兴水产饲料销量占当地10%市场份额,位列对虾饲料品牌前五。
四、绿色转型驱动行业升级
在"双碳"战略与绿色消费理念驱动下,水产饲料行业正加速向高效、环保、可持续方向转型。通过精准营养配方优化、生物技术赋能、先进加工工艺升级等手段,行业正系统推进产品研发提质增效与生产环节节能降耗,助力减少养殖污染、改善水环境。
例如,粤海饲料推进的石斑鱼低蛋白高脂高效配合饲料项目,已完成配方研发与产品推广,启动结题验收。该饲料通过提升能量利用效率,减少氨氮排放,优化养殖水环境。诚一生物低蛋白日粮技术则通过精准调控营养配比,使膨化饲料蛋白沉积率提升至38%,较传统技术提高18个百分点,配方成本每吨降低50-100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五、行业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水产饲料行业面临多重挑战:原料价格波动、环保政策趋严、市场竞争加剧等。但与此同时,也孕育着巨大机遇。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安全水产品的需求增长,绿色、高效、可持续的饲料产品将更具市场竞争力。此外,出海拓展已成为企业突破增长瓶颈的重要路径,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潜力巨大。
六、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展望未来,我国水产饲料行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头部企业通过规模效应与技术创新巩固市场地位;二是绿色转型加速,高效、环保、可持续的饲料产品将成为主流;三是出海布局深化,企业通过全球化布局开拓新增长空间;四是数字化转型加速,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生产、销售与服务环节,提升运营效率与市场响应能力。
七、总结
我国水产饲料行业正处于深刻变革期,既面临挑战,也蕴含市场机遇。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绿色转型、出海拓展等策略,突破增长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行业也需加强标准建设、完善监管体系、推动产学研合作,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