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插座市场高速增长:2024年规模31.14亿元,2031年将达87.80亿元(CAGR 13.19%)--QYResearch
电动汽车充电插座,也称为充电接口,是电动汽车(EV)与充电设备之间进行电能传输的关键组件。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长和技术的发展,充电插座的标准和类型也在不断演进。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插座市场规模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车充电接口及其配套零部件的广泛应用与持续升级。其中,作为连接电网与电动车辆的重要接口部件,充电插座在保障安全、高效、兼容充电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与整车厂商技术路线的明确,电动汽车充电插座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插座市场规模达到了31.14亿元,预计2031年将达到87.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3.19%。
中国电动汽车广泛采用国家标准GB/T 20234。按产品类型划分,充电插座市场主要包括交流充电插座、直流充电插座以及交直流一体式插座三大类。2024年,直流充电插座占据最大的收入份额,在中国市场占比达到46%。一般国产电动汽车会同时安装交流充电插座和直流充电插座。此外,交直流一体式插座作为适应多场景充电需求的解决方案,正在逐步获得市场关注,未来有望实现更大规模的应用。
从应用领域来看,纯电动汽车仍是充电插座的核心市场。与混合动力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在日常运营中完全依赖电力补能,对充电插座的性能、安全性、耐久性及兼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2024年,纯电动汽车占据中国充电插座市场65%的收入份额,显示出该细分市场的主导地位。
在行业竞争格局方面,中国充电插座市场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实力和系统集成能力的领先企业。中航光电、深圳巴斯巴科技、菲尼克斯(Phoenix Contact)、浙江永贵电器、泰科(TE Connectivity)等企业凭借在连接器、电力电子、高压传输领域的长期积累,成为当前市场中的核心供应商。南京康尼、安波福(Aptiv)以及瑞可达等也在产品平台化、车厂定制化配套以及海外市场拓展方面表现活跃。2024年,中国充电插座市场前五大厂商合计占据了59%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的研发实力与交付能力成为竞争优势的关键。
随着电动化与快充技术的持续演进,充电插座产品正向高功率、高电压、更高防护等级及智能化控制方向发展。未来,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插座市场将在政策引导、技术升级及整车需求带动下,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链升级的重要支撑。
02电动汽车充电插座行业产业链简介
电动汽车充电插座产业链
- 上游情况
电动汽车充电插座的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导电材料、绝缘材料、结构件等。导电材料以铜合金为主,用于制造插拔接触件,要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耐磨性和抗腐蚀性;外壳及结构件多采用高强度、阻燃型工程塑料,以确保机械强度和电气安全;部分高端产品还使用金属嵌件增强结构稳定性和散热性能。随着充电标准的统一和技术的进步,上游材料正朝着轻量化、耐高温、环保化方向发展,材料性能和供应稳定性对充电插座产品的可靠性与成本控制具有重要影响。
- 中游
在中国市场,电动汽车充电插座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解决方案的专业厂商,也有涉足该领域的传统电气设备制造商和新兴科技企业。市场上主要的竞争者包括了一些知名的本土企业和国际品牌,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能力、产品线覆盖范围、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络等方面各有优势。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新进入者也不断涌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此外,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各家企业纷纷加大在快速充电能力和安全性能方面的研发投入,同时通过优化成本结构、提升用户体验来增强竞争力。整体来看,虽然头部企业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但整个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空间广阔,为新参与者提供了机会。
- 下游情况
电动汽车充电插座的下游主要面向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商,其市场需求与电动汽车的产销量密切相关。目前,整车厂是电动汽车充电插座的主要采购方,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各大车企对充电接口的兼容性、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推动产品持续升级。同时,随着公共及私人充电网络的扩展,电动汽车充电插座需与充电桩、充电枪实现高效匹配,进一步强化其在充电生态体系中的关键作用。整体来看,下游市场的快速扩张和技术升级为电动汽车充电插座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电动汽车充电插座行业相关重点政策一览
政策名称 |
描述 |
《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 |
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充电需求。建设形成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布局的充电网络,大中型以上城市经营性停车场具备规范充电条件的车位比例力争超过城市注册电动汽车比例,农村地区充电服务覆盖率稳步提升。充电基础设施快慢互补、智能开放,充电服务安全可靠、经济便捷,标准规范和市场监管体系基本完善,行业监管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技术装备和科技创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 |
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公共充电网络布局,加大外围城区公共充电设施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布局换电站,提升公共充电服务保障能力。充分考虑公交、出租、物流等专用车充电需求,结合停车场站等建设专用充电站。鼓励充电运营企业通过新建、改建、扩容、迁移等方式,逐步提高快充桩占比。 |
《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 |
综合考虑电动汽车技术迭代、设备投资、中长期运维、系统效率等要素,科学合理选择新技术、新设备,提升充电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效益。制定落实分阶段覆盖方案,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快充站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按相关要求提高快充站覆盖率。推动城市群周边等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超快充、大功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提升充电效率。支持电动汽车生产、大型运输等企业在服务区(站)建设布局换电站。 鼓励地方出台相关优惠措施,对充电基础设施场地租金实行阶段性减免,为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条件。鼓励充电运营商兼顾投资运营主体合理收益与用户使用经济性,在市场培育期实施服务费优惠,确保充电服务费合理、规范收取。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建设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鼓励技术创新和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发挥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加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力度。 |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
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研发攻关机制,聚焦核心工艺、专用材料、关键零部件、制造装备等短板弱项,从不同技术路径积极探索,提高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引导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跨领域合作,建立面向未来出行的新能源汽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融合创新平台,联合攻关基础交叉关键技术,提升新能源汽车及关联产业融合创新能力。 |
资料来源:第三方资料、新闻报道、业内专家采访及QYResearch整理研究,2025年
更多行业分析详情参考QYResearch报告出版商最新发布的《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插座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完整版。
QYResearch北京恒州博智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服务范围涵盖了市场调查报告、市场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IPO咨询以及商业计划书等多个关键领域。在市场调查报告方面,其研究团队深入挖掘市场数据,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分析,为客户提供准确、全面的市场现状和趋势信息,帮助企业了解目标市场的规模、增长潜力、竞争格局等关键要素。市场研究报告则更加注重对特定行业或细分市场的深度剖析,从宏观经济环境、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