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头颈约束装置市场规模分析:预计到203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97万美元--QYResearch
头颈约束装置是一种专门设计用于在高速或高风险运动中保护驾驶员或乘客头部和颈部的保护装置。其核心功能是在碰撞、翻车等突发事故中限制头部相对于躯干的过度运动(例如过度后倾、前倾或侧倾)。这可以减轻颈椎承受的巨大冲击力和扭矩,从而降低颈椎骨折、脱臼等严重损伤,甚至死亡的风险。
过去几年,北美已成为头颈约束系统的领先地区,约占全球市场收入的37%。市场驱动力主要来自严格的安全法规(例如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强制执行的法规)以及消费者对乘员保护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在追尾碰撞中防止颈部扭伤的需求。过去十年,传统的金属可调式约束系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主动约束系统(可在发生碰撞时自动向前调节)是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在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都迅速普及。
QYResearch调研显示,2024年北美地区头颈约束装置市场规模为911万美元,预计到2031年将达到1,097万美元,2025-2031年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64%。
北美地区市场范围内,头颈约束装置主要生产商包Simpson Performance Products, Schroth Racing, NecksGen等。
头颈约束装置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主要类别有可调节式和固定式。2024年北美地区固定式头颈约束装置合计占比达到84.87%。
就产品类型而言,在北美市场目前场地赛是最主要的需求来源,2024年占据大约62.88%的份额。
头颈约束装置行业发展趋势
1.智能化/主动化升级:
由被动头枕向主动与半主动系统演进,结合座椅位置传感器、加速度/碰撞传感器与算法,碰撞前后动态调节头枕位置与支撑力度,减少甩鞭伤;高阶方案探索与座椅侧气囊、预紧安全带协同联动。
2.个性化与人体工学:
支持依据身高、颈曲度、坐姿自动记忆与微调;赛车与高端乘用车引入3D扫描/可替换垫块/多档角度等模块化设计,提升长期乘坐与极限工况舒适度与保护性。
3.轻量化材料:
更多使用高强度钢/镁铝合金骨架、工程塑料、发泡材料优化(EPP/EPU),赛车HANS与护颈件持续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保强度前提下降低质量、提升NVH表现。
4.与ADAS/自动驾驶融合:
结合车内监测(DMS/OMS)与碰撞预测,提前预位姿(pre-positioning);L2–L3场景中针对非直立坐姿(休憩/旋转座椅)开发新的头颈保护策略与测试规范。
5.法规与评价驱动:
北美/欧盟/中国NCAP与IIHS等对甩鞭伤的评估持续趋严,推动中低端车型普及更高性能头枕;赛车领域FIA标准迭代、青少年赛事要求提高,带动HANS类设备渗透。
6.可持续与合规:
生物基/可回收发泡与面料、低VOC粘结剂成为采购偏好;同时对带传感功能的“智能头枕/护颈”需兼顾数据隐私与功能安全(ISO 26262、网络安全)合规。
7.制造与成本优化:
柔性自动化与一体化成型减少零件数与装配工时;平台化/通用化设计降低OEM多车系适配成本,售后与赛车周边通过小批量定制与DTC渠道提升毛利。
8.赛道与消费双驱:
赛车用HANS继续向“更轻、更透气、易穿戴”迭代,并向卡丁/入门级拓展;民用市场在SUV与商用车(车队/网约车/校车)场景的改装件与增配需求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