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医用核素产品市场高速增长,2031年规模预计达1.89万亿美元--QYResearch
发布日期:2025-08-20
核放射药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的特殊药物制剂,通过其释放的辐射实现疾病的诊断、治疗或医学研究。在诊断方面,核放射药物通过示踪生物代谢过程提供高灵敏度影像;在治疗方面,核放射药物可选择性聚集于病灶并释放辐射杀伤病变细胞。其研发、生产及临床应用需符合严格的安全标准,并受放射性药品监管法规约束,以确保精准医疗与辐射防护的双重要求。(在本文中,我们的销售统计单位是最小的销售单位。)
医用核素产品市场规模现状及预测
QYResearch调研显示:十四五期间,2020年全球医用核素产品市场规模为4739百万美元,根据本公司最新调研显示,2024年全球医用核素产品市场规模为9552百万美元,2020-2024这五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9.16%。
十五五之后,预计到2031年全球规模将达到18932百万美元,2025至2031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9.23%。

医用核素产品行业发展主要特点
诊断与治疗双轮驱动发展 医用核素药品从传统的诊断应用逐步扩展到治疗领域,形成诊断与治疗并重的格局。以靶向放射治疗为代表的新型放射性药物如¹⁷⁷Lu和²²³Ra,推动了核医学从辅助诊断工具向核心治疗手段转型,满足了精准医疗对个体化诊疗方案的需求。
“诊疗一体化”(Theranostics)趋势显著 行业积极推动诊断和治疗核素的配对使用,实现同一靶点的成像和靶向治疗结合。此模式不仅提升了诊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也促进了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的创新,成为医用核素药品发展的主流方向。
高技术壁垒 依赖核反应堆、回旋加速器等稀缺设施生产,技术门槛高。放射性药物研发需跨学科(核物理、放射化学、临床医学)协作,周期长、投入大。
核心核素供应受限,产能瓶颈突出 全球范围内关键医用核素的生产资源有限,产能集中且供应紧张。面对需求快速增长,各国纷纷加快本地化核素生产基地建设,力求突破产能瓶颈,保障医用核素药品的稳定供应。
肿瘤应用为行业增长核心 肿瘤治疗是医用核素药品最大的应用领域,尤其在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瘤等疾病中取得突破。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普及,放射性药物在癌症的早筛、分期、治疗及随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医用核素产品行业发展有利因素分析
精准医疗需求增长 随着精准医疗理念普及,个体化诊断与治疗需求不断提升。医用核素药品因其靶向性强、诊疗结合的特点,能够实现高效、精准的肿瘤和其他疾病管理,满足临床对更精准治疗手段的迫切需求。
技术进步推动创新 核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PET、SPECT设备和新型放射性核素的出现,为医用核素药品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坚实技术基础。配体设计、核素生产及剂量控制等领域的创新促进了产品性能和安全性的提升。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核医学产业发展,纷纷出台政策扶持,包括加速审批、医保报销和科研资金投入等,有效降低企业研发风险,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和临床应用推广。
市场需求广泛且 稳定癌症、心血管、骨关节等多种疾病的高发率和诊疗刚性需求,为医用核素药品提供了广阔且持续增长的市场空间。特别是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慢病管理需求,推动了核素药物的长期发展潜力。
医用核素产品行业发展不利因素分析
生产技术复杂且门槛高 医用核素药品的研发和生产涉及核物理、放射化学及药学等多个高技术领域,且对生产环境的放射安全要求极高。核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等关键设备投资巨大且维护成本高,限制了行业进入门槛,导致生产企业集中,市场竞争不充分,供应链容易受制于少数供应商。
核素供应链不稳定 关键核素如⁹⁹Mo、²²⁵Ac等全球产能有限,生产基地主要集中于少数国家和机构,易受政治、政策、设备维护等因素影响。供应中断风险较大,且运输和储存对冷链及安全管理要求严格,给医用核素药品的稳定供应带来挑战。
临床推广受限 尽管核素药物临床价值突出,但其复杂的辐射管理规定和使用限制,导致部分医院和诊疗机构对放射性药物的使用较为谨慎,限制了临床推广速度。同时,核医学专业人才短缺,影响诊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升。
监管审批周期长且复杂 医用核素药品既属于药品范畴,又涉及放射性物质管理,监管体系复杂,审批流程繁琐且耗时。各国标准不统一,跨国注册难度大,延缓了创新药品的上市进程,影响企业的市场布局和回报周期。
治疗费用高、医保覆盖有限 放射性治疗药物多为高价值创新药,成本高昂,导致患者经济负担较重。部分国家和地区医保政策尚未全面覆盖,限制了药物的普及和市场规模扩展,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尤为明显。
安全管理风险高 医用核素具有放射性特性,对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要求极高。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辐射泄漏或人员暴露事故,增加了企业运营风险和监管负担。
进入医用核素产品行业壁垒
高技术研发门槛 医用核素药品的开发需要跨学科技术支持,包括核物理、放射化学、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研发过程中不仅要设计有效的放射性配体,还需确保核素的稳定标记和生物安全性,技术复杂且要求极高,非专业团队难以快速进入。
严格的放射安全法规 核素药品生产和使用均受严格的放射性安全法规管控,涉及生产许可、辐射防护、废弃物处理等多个环节。符合各国不同的法律法规要求不仅耗时长且成本高,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增加了进入难度。
高昂的生产设备投资 医用核素药品依赖核反应堆或回旋加速器等大型设备生产核素,建设和维护成本极高。且核素生产设备对环境和操作人员安全要求严苛,设备采购、安装及运行投入巨大,资金门槛成为制约新企业进入的重要因素。
监管审批壁垒 医用核素药品需通过药品注册和放射性物质许可双重监管,审批周期长、流程复杂。且不同国家监管标准差异大,国际市场准入门槛高,新企业必须投入大量资源应对繁琐的法规合规要求。
专业人才缺乏 核医学涉及高端专业人才,包括放射性化学师、核医学医生、放射安全工程师等。人才培养周期长且数量有限,企业若缺乏专业团队,将难以保障产品研发、生产和临床推广的顺利进行。
更多行业分析详情参考QYResearch报告出版商最新发布的《全球及中国医用核素产品行业研究及十五五规划分析报告》完整版。
QYResearch北京恒州博智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服务范围涵盖了市场调查报告、市场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IPO咨询以及商业计划书等多个关键领域。在市场调查报告方面,其研究团队深入挖掘市场数据,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分析,为客户提供准确、全面的市场现状和趋势信息,帮助企业了解目标市场的规模、增长潜力、竞争格局等关键要素。市场研究报告则更加注重对特定行业或细分市场的深度剖析,从宏观经济环境、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持。
医用核素产品市场规模现状及预测
QYResearch调研显示:十四五期间,2020年全球医用核素产品市场规模为4739百万美元,根据本公司最新调研显示,2024年全球医用核素产品市场规模为9552百万美元,2020-2024这五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9.16%。
十五五之后,预计到2031年全球规模将达到18932百万美元,2025至2031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9.23%。

医用核素产品行业发展主要特点
诊断与治疗双轮驱动发展 医用核素药品从传统的诊断应用逐步扩展到治疗领域,形成诊断与治疗并重的格局。以靶向放射治疗为代表的新型放射性药物如¹⁷⁷Lu和²²³Ra,推动了核医学从辅助诊断工具向核心治疗手段转型,满足了精准医疗对个体化诊疗方案的需求。
“诊疗一体化”(Theranostics)趋势显著 行业积极推动诊断和治疗核素的配对使用,实现同一靶点的成像和靶向治疗结合。此模式不仅提升了诊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也促进了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的创新,成为医用核素药品发展的主流方向。
高技术壁垒 依赖核反应堆、回旋加速器等稀缺设施生产,技术门槛高。放射性药物研发需跨学科(核物理、放射化学、临床医学)协作,周期长、投入大。
核心核素供应受限,产能瓶颈突出 全球范围内关键医用核素的生产资源有限,产能集中且供应紧张。面对需求快速增长,各国纷纷加快本地化核素生产基地建设,力求突破产能瓶颈,保障医用核素药品的稳定供应。
肿瘤应用为行业增长核心 肿瘤治疗是医用核素药品最大的应用领域,尤其在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瘤等疾病中取得突破。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普及,放射性药物在癌症的早筛、分期、治疗及随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医用核素产品行业发展有利因素分析
精准医疗需求增长 随着精准医疗理念普及,个体化诊断与治疗需求不断提升。医用核素药品因其靶向性强、诊疗结合的特点,能够实现高效、精准的肿瘤和其他疾病管理,满足临床对更精准治疗手段的迫切需求。
技术进步推动创新 核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PET、SPECT设备和新型放射性核素的出现,为医用核素药品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坚实技术基础。配体设计、核素生产及剂量控制等领域的创新促进了产品性能和安全性的提升。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核医学产业发展,纷纷出台政策扶持,包括加速审批、医保报销和科研资金投入等,有效降低企业研发风险,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和临床应用推广。
市场需求广泛且 稳定癌症、心血管、骨关节等多种疾病的高发率和诊疗刚性需求,为医用核素药品提供了广阔且持续增长的市场空间。特别是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慢病管理需求,推动了核素药物的长期发展潜力。
医用核素产品行业发展不利因素分析
生产技术复杂且门槛高 医用核素药品的研发和生产涉及核物理、放射化学及药学等多个高技术领域,且对生产环境的放射安全要求极高。核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等关键设备投资巨大且维护成本高,限制了行业进入门槛,导致生产企业集中,市场竞争不充分,供应链容易受制于少数供应商。
核素供应链不稳定 关键核素如⁹⁹Mo、²²⁵Ac等全球产能有限,生产基地主要集中于少数国家和机构,易受政治、政策、设备维护等因素影响。供应中断风险较大,且运输和储存对冷链及安全管理要求严格,给医用核素药品的稳定供应带来挑战。
临床推广受限 尽管核素药物临床价值突出,但其复杂的辐射管理规定和使用限制,导致部分医院和诊疗机构对放射性药物的使用较为谨慎,限制了临床推广速度。同时,核医学专业人才短缺,影响诊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升。
监管审批周期长且复杂 医用核素药品既属于药品范畴,又涉及放射性物质管理,监管体系复杂,审批流程繁琐且耗时。各国标准不统一,跨国注册难度大,延缓了创新药品的上市进程,影响企业的市场布局和回报周期。
治疗费用高、医保覆盖有限 放射性治疗药物多为高价值创新药,成本高昂,导致患者经济负担较重。部分国家和地区医保政策尚未全面覆盖,限制了药物的普及和市场规模扩展,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尤为明显。
安全管理风险高 医用核素具有放射性特性,对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要求极高。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辐射泄漏或人员暴露事故,增加了企业运营风险和监管负担。
进入医用核素产品行业壁垒
高技术研发门槛 医用核素药品的开发需要跨学科技术支持,包括核物理、放射化学、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研发过程中不仅要设计有效的放射性配体,还需确保核素的稳定标记和生物安全性,技术复杂且要求极高,非专业团队难以快速进入。
严格的放射安全法规 核素药品生产和使用均受严格的放射性安全法规管控,涉及生产许可、辐射防护、废弃物处理等多个环节。符合各国不同的法律法规要求不仅耗时长且成本高,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增加了进入难度。
高昂的生产设备投资 医用核素药品依赖核反应堆或回旋加速器等大型设备生产核素,建设和维护成本极高。且核素生产设备对环境和操作人员安全要求严苛,设备采购、安装及运行投入巨大,资金门槛成为制约新企业进入的重要因素。
监管审批壁垒 医用核素药品需通过药品注册和放射性物质许可双重监管,审批周期长、流程复杂。且不同国家监管标准差异大,国际市场准入门槛高,新企业必须投入大量资源应对繁琐的法规合规要求。
专业人才缺乏 核医学涉及高端专业人才,包括放射性化学师、核医学医生、放射安全工程师等。人才培养周期长且数量有限,企业若缺乏专业团队,将难以保障产品研发、生产和临床推广的顺利进行。
更多行业分析详情参考QYResearch报告出版商最新发布的《全球及中国医用核素产品行业研究及十五五规划分析报告》完整版。
QYResearch北京恒州博智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服务范围涵盖了市场调查报告、市场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IPO咨询以及商业计划书等多个关键领域。在市场调查报告方面,其研究团队深入挖掘市场数据,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分析,为客户提供准确、全面的市场现状和趋势信息,帮助企业了解目标市场的规模、增长潜力、竞争格局等关键要素。市场研究报告则更加注重对特定行业或细分市场的深度剖析,从宏观经济环境、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