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结扎夹出海版图:Top 5跨国企业掌控75.96%国际市场--QYResearch
结扎夹(Ligating Clip Cartridge),属于植入性一次性医疗器械,在包括微创外科手术在内的外科手术中用于管状组织(如血管、胆囊管等)进行结扎操作。结扎夹分为三种类型,即钛结扎夹,高分子结扎夹和可吸收结扎夹。一次性结扎夹也叫闭合夹,常采用高分子材料(如POM)注塑而成,置于含盖板的底座上,用PET吸塑盒和透析纸包装后经环氧乙烷灭菌,根据材料是否降解分为不可吸收和可吸收结扎夹,一次性使用。主要用于外科手术中夹闭血管止血或闭合管状组织,包括中小动静脉、胆管等,不适用于大动脉和大静脉。
根据QYResearch调研,2024年全球结扎夹市场销售额达到了1322百万美元;分别按照乐观、保守和悲观估计,预计2031年市场规模将分别为2232、2183和1882百万美元,2025-2031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7.62%、7.4%和5.26%。
全球市场结扎夹市场规模:2020 VS 2025 VS 2031(百万美元)
结扎夹市场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微创手术需求的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随着腹腔镜、胸腔镜等微创技术的普及,结扎夹因其操作便捷、安全高效,成为封闭血管或组织的常用耗材。此外,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肿瘤、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等手术量的快速上升,进一步推动结扎夹的临床使用频率。在新兴市场,政府对基层医疗投入增加,医院数量和外科手术例数不断增长,也为结扎夹市场扩容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部分高端产品(如钛合金结扎夹、可吸收材料结扎夹)凭借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与操作性能,逐步进入高值耗材市场,在部分术式中对传统缝合线具备替代趋势。
然而,结扎夹市场仍面临一定挑战,主要包括技术壁垒不高导致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持续下行以及对进口品牌的依赖较强等问题。目前市场上结扎夹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而压低售价,造成利润空间被挤压。此外,随着各国医保控费、集采政策推进,医院在耗材采购方面趋于谨慎,产品价格敏感度提升,对中小厂商带来较大压力。同时,高端手术结扎设备(如能量平台、吻合器)也在逐步替代部分传统结扎夹的功能,尤其在发达国家和三级医院中,结扎夹的使用场景受到一定挤压。未来企业需通过产品差异化设计、材料创新、术式配套优化等方式提升竞争力,才能在价格和技术双重挑战下保持稳健增长。
目前全球主要厂商包括泰利福医疗,强生,美敦力,B. Braun,康基医疗,Grena,圣石科技,三联星海,普瑞斯星(常州)等,2024年Top 5主要厂商份额占比超过75.96%,预计未来几年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尤其在中国市场,主要是中国集采和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促使了国内企业的持续发力以及对进口品牌的替代。
未来结扎夹市场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出“高值化、智能化与个性化”并进的格局。首先,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和医院对安全性、效率的要求提升,市场将更加青睐高性能、高附加值的结扎夹产品。例如,可吸收结扎夹凭借其术后无需取出的优势,在泌尿外科、妇科等领域应用快速增长;而PEEK等材料制成的产品则因其生物相容性好、成像干扰小等特点,在神经外科、肝胆外科中逐步替代传统塑料产品。同时,头部厂商将通过持续的产品线优化、结构创新与术式集成(如搭配吻合器、能量平台)来提升产品组合的临床价值,从而在集采等政策压力下保持议价能力与市场份额。此外,基于数字化手术室和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兴起,智能结扎夹系统(如可定位、可追溯或自动识别组织厚度的结扎器械)也开始进入研发视野,预计将成为中长期增长的驱动点之一。
在地域市场方面,新兴经济体将成为结扎夹市场扩容的重要阵地。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医疗体系快速发展,二三线城市医院对基本外科耗材的需求持续增长,形成巨大的中低端市场潜力。与此同时,各国加强对本土医疗器械制造能力的扶持,推动国产结扎夹企业向合规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部分企业已具备产品出海能力,有望在中东、东南亚、非洲等区域实现突破。而在成熟市场,如欧美与日本,市场增长虽趋缓,但仍存在结构升级空间,高端可吸收材料、术式定制化夹具等将成为主要增长品类。此外,随着监管趋严和全球UDI政策普及,结扎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合规认证能力也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推动行业向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方向发展。
中国结扎夹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正面临“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格局,这既是产业能力不断提升的结果,也是全球外科医疗器械市场深度重构下的必然趋势。
- 1. 全球化机遇:技术积累+成本优势+替代空间
近年来,随着高分子成型、模具精度、生物相容性材料等核心技术的进步,中国结扎夹厂商逐步缩小了与国际巨头(如强生Ethicon、美敦力Medtronic、Teleflex、Grena)的差距,部分产品已在功能、可靠性、结构设计上达到国际标准。在“高性价比”驱动下,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医院对中国产品表现出积极采购意愿。
同时,欧美多国因疫情后医疗预算收紧、供应链安全再布局,正推动本地经销商和医院寻求多元化、可替代的供应源。中国企业具备稳定的交付能力、价格优势,以及灵活的ODM/OEM能力,这使其在南美、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新兴市场获得快速突破。一些先行者还通过CE、FDA、ISO13485等国际认证打通法规壁垒,建立本地代理网络或设立子公司,提升品牌认知度。
- 国际化挑战:品牌信任+专利壁垒+合规能力
尽管机会巨大,中国企业在全球化道路上也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是品牌信任缺失:结扎夹作为植入类器械,其安全性、无菌保障与术中可靠性要求极高,国际医院更倾向于长期信赖的品牌,品牌建设和临床证据积累周期长、难度大。
其次是知识产权与专利布局压力:欧美厂商在结扎夹的结构设计、闭合力控制、定位机构等方面有较多核心专利,中国企业在出口前必须进行“专利规避”或自主创新,否则可能面临侵权风险与市场禁入。
最后是国际法规与市场准入复杂性:不同国家的医疗器械注册、临床路径和合规监管差异巨大,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国际法规理解能力、注册执行团队和售后服务体系。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仍是重大挑战。
在国内市场不断成熟的同时,中国结扎夹企业面临激烈竞争和价格压力,而海外市场蕴含巨大发展空间。一方面,随着国内医疗器械标准提高、集中带量采购等政策推进,低端产品利润被压缩。另一方面,全球医疗支出持续增长,新兴市场需求快速上升,为中国厂商“走出去”提供了机遇。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巨头已加快出海步伐,如通过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和技术合作来拓展国际业务。行业现状显示,中国供应链和产业配套完善,具备成本与规模优势,同时在逐步提升技术含量,这使得中国结扎夹企业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加快国际化战略,对缓解国内竞争压力、分享全球市场增长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行业分析详情参考QYResearch报告出版商最新发布的《全球及中国结扎夹企业出海开展业务规划及策略研究报告》完整版。
QYResearch北京恒州博智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服务范围涵盖了市场调查报告、市场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IPO咨询以及商业计划书等多个关键领域。在市场调查报告方面,其研究团队深入挖掘市场数据,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分析,为客户提供准确、全面的市场现状和趋势信息,帮助企业了解目标市场的规模、增长潜力、竞争格局等关键要素。市场研究报告则更加注重对特定行业或细分市场的深度剖析,从宏观经济环境、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