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分析:预计2031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90.8亿美元--QYResearch
人形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根据QYResearch统计,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了4.62亿美元,预计2031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90.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6.6%。全球人形机器人的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尤其是在2020年之后,柱状图的高度显著增加,在2025年前后出现商业化落地的加速窗口,体现出市场需求的迅速释放和产业渗透率提升。
人形机器人中国市场规模
人形机器人市场正处于由技术突破向产业落地的关键拐点,据QYResearch统计,2024年开始中国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到2031年,中国市场规模将突破8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2.6%。这一增长态势标志着‘通用机器人’作为AI下一个落地平台的商业逻辑正在迅速形成,并将重塑制造、服务、安防、医疗等多行业格局。
根据QYResearch调研,2023-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营收如下。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仍处于商业化起步阶段,整体营收规模约为4.61亿美元,市场呈现“多点试水、技术验证为主”的格局,头部集中度尚不显著。优必选、上海傅利叶、宇树科技等中国企业率先实现规模化营收,领先优势初现,Figure Al、Sanctuary Al等新锐玩家也开始破冰。进入2025年,随着产业链成熟度提升与终端应用加速落地,全球市场预计将飙升至19.75亿美元,同比增长达327%,标志着行业正式迈入规模化爆发期。Top5企业合计市占近40%,头部效应迅速强化,中国企业在出货与场景落地方面保持优势。整体来看,2024是起势之年,2025则是拐点之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由“技术驱动”走向“商业兑现”。
从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来看,双足人形机器人仍将是未来十年主导形态,占据超七成市场份额。与此同时,轮腿混合式机器人作为通用机器人与移动平台融合的代表,正展现出强劲的成长潜力。整体来看,结构类型的多样化预示着‘多场景适应’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方向。
人形机器人终端市场规模
人形机器人正迈入应用加速期,核心场景不断聚焦,市场结构快速演化。工业制造场景具备最强确定性,正成为首批规模化落地的“主阵地”;公共安全与安防巡检场景增速显著,释放新的增长弹性;服务护理与末端配送等场景则作为未来中长期战略高地,持续受到政策与资本关注。整体来看,人形机器人应用正从探索导向转向实用驱动,推动产业迈向规模化与商业化并进的新阶段。
应用前景:从工业场景到生活服务的全领域渗透
(一)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先行
工业场景将成为人形机器人最早实现规模化落地的领域,预计 2025-2027 年工业用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增速将超 80%。在制造业工厂,人形机器人可替代人工完成高危、重复性工作,某电子代工厂引入人形机器人后,车间不良率从 2.5% 降至 0.8%,生产效率提升 15%。在仓储物流领域,具备自主导航和负重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可完成货物分拣、搬运等任务,某物流中心的机器人分拣系统准确率达 99.9%,单日处理订单量提升 30%。
(二)服务领域的场景化拓展加速
服务领域的应用将随着技术成熟逐步铺开,家庭服务、医疗护理、商业服务成为三大核心方向。家庭服务机器人可承担清洁、陪伴、安防等功能,某款家庭人形机器人通过学习用户习惯,可自主规划家务流程,用户满意度达 88%。医疗护理领域,人形机器人可协助医护人员完成患者转移、康复辅助等工作,某养老院的实践显示,机器人介入后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提升 40%,老人意外风险降低 50%。
未来趋势:技术迭代与生态构建的双重机遇
未来 7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将沿着 “性能提升 — 成本下降 — 场景拓展” 的路径持续增长,56.6% 的年复合增长率背后是多重利好因素的叠加。技术层面,AI 大模型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将催生 “通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具备跨场景自主学习能力;硬件方面,柔性电子、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在这场科技革命中,人形机器人不仅将改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模式,更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市场的快速扩张,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从概念产品变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开启全球科技产业的全新增长周期。完整报告内容请参考QYResearch发布的《2025 -2031全球与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获取更全面、深入的市场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