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芯设备市场报告:预计2031年市场规模将攀升至7.32亿美元--QYResearch
在金属铸造产业向高效化、精密化升级的进程中,制芯设备作为砂型铸造的核心装备,正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QYResearch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制芯设备市场销售额已达3.19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攀升至 7.32 亿美元,2025-2031 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5.6%。这一强劲增长态势既源于汽车、航空航天等下游行业的产能扩张,更得益于智能化技术与绿色工艺的深度融合,使制芯设备从 “传统机械” 升级为 “智能铸造系统的核心节点”,成为支撑高端铸件生产的关键基础设施。
一、制芯设备:铸件内腔成型的 “精密模具师”
制芯设备是金属铸模芯子的专业制造机械,其核心功能是通过砂料与粘合剂的混合、成型、固化等工序,生产出用于塑造铸件内腔或空心结构的砂芯。这些砂芯的精度直接决定了发动机缸体、变速箱壳体等复杂铸件的质量,某汽车发动机厂商的检测数据显示,砂芯尺寸误差每减少 0.1mm,铸件废品率可降低 3%。
制芯设备主要包括三大类核心机型:射芯机通过高压将砂料注入芯盒,某全自动射芯机的射砂压力达 0.6-0.8MPa,砂芯密度均匀性误差≤1.5%,适用于汽车缸盖水套等复杂内腔成型;芯砂混合器则精准控制砂料与树脂、固化剂的配比,某双卧轴混合器的配比精度 ±0.5%,确保砂芯强度波动在 5% 以内;芯炉(固化系统)通过加热或化学固化使砂芯硬化,某冷芯盒固化系统的砂芯脱模强度达 2.5MPa,较传统热芯工艺提升 40%,且能耗降低 60%。
在汽车发动机缸体生产中,一套完整的制芯系统需同时制造进气道、排气道、油道等 12 种砂芯,某合资车企的铸造车间采用联线制芯设备后,砂芯装配精度达 ±0.3mm,缸体铸件的气密性合格率从 95% 提升至 99.2%,年减少返工损失超 2000 万元。
二、产品类型迭代:冷芯崛起与无机工艺的潜力之争
冷芯工艺制芯机凭借技术优势成为市场主流(占比 58%),其射砂效率达 50-80 次 / 小时,较热芯机提升 30%,且砂芯尺寸精度达 CT8 级。苏州明志科技的冷芯制芯机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机壳铸造领域市占率超 40%,某新能源车企采用其设备后,砂芯废品率从 3% 降至 0.8%,单条生产线日产能提升 1500 件。预计到 2028 年,冷芯机全球市场份额将突破 65%,逐步替代热芯工艺在汽车、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
无机工艺制芯机虽目前市场占比不足 5%,但绿色属性赋予其长期潜力。该技术采用水基粘合剂替代传统树脂,VOCs 排放量降低 90%,符合欧盟 REACH 法规要求。德国 Loramendi 的无机制芯系统已应用于宝马慕尼黑工厂,砂芯回用率达 95%,年减少固废处理成本 120 万欧元。尽管设备单价较冷芯机高 40%,但在环保法规严格的欧洲市场,年装机量增长达 18%,预计 2030 年全球市场占比将提升至 12%。
热芯工艺制芯机则退守特定场景,在重型机械的大型砂芯(重量>50kg)制造中仍具成本优势,某挖掘机企业的动臂铸件生产中,热芯机的单吨砂芯成本较冷芯机低 150 元,但其生产周期长(固化时间 20-30 分钟)、尺寸精度低(CT10 级)的劣势,使其市场份额逐年萎缩,从 2018 年的 35% 降至 2024 年的 22%。
三、应用场景聚焦:汽车行业的绝对主导与多元化拓展
汽车行业贡献了制芯设备 62% 的需求,每辆汽车的铸造部件需消耗约 35kg 砂芯,全球年汽车产量超 8500 万辆,带动制芯设备需求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趋势推动复杂砂芯需求,某纯电车型的电池壳体采用一体化铸造,需使用 7 组联动制芯设备,砂芯成型周期缩短至 45 秒,较传统工艺效率提升 50%。除传统动力系统铸件外,新能源汽车的电驱动壳体、减速器壳体等新增砂芯需求,使单车制芯设备投资增加 30%,某新势力车企的常州工厂一次性采购 8 台高端制芯机,总投资达 1.2 亿元。
航空航天领域对高精度砂芯的需求凸显,某航空发动机机匣铸件的砂芯采用五轴联动制芯设备制造,尺寸公差控制在 ±0.15mm,壁厚均匀性误差≤0.2mm,满足高温合金铸造要求,该类设备单价超 500 万元,是普通汽车用设备的 3-5 倍。工程机械领域则注重设备的大尺寸加工能力,某装载机变速箱壳体砂芯重量达 80kg,需采用专用大型射芯机,其工作台面尺寸达 2m×1.5m,射砂量单次可达 100kg。
四、市场格局:中外企业的差异化竞争
全球制芯设备市场呈现 “欧美高端主导,中国中端突围” 的格局。德国 Laempe Mössner Sinto 的智能制芯系统在全球豪华车铸造领域市占率超 30%,其集成 AI 视觉检测的设备可自动识别砂芯缺陷,检出率达 99.8%;西班牙 Loramendi 专注于航空航天制芯设备,为空客、波音供应商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单台设备售价超 200 万欧元。
中国企业凭借性价比优势快速崛起,苏州明志科技的冷芯机出口至 15 个国家,在东南亚汽车铸造厂的市占率达 25%,其设备价格仅为欧洲同类产品的 60-70%;苏州苏铸智能装备的全自动制芯线已进入比亚迪、吉利等车企供应链,2024 年销售额同比增长 45%,核心在于将机器人集成成本降低 30%。全球前十大厂商市场份额约 55%,行业集中度较 2018 年提升 12 个百分点,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迭代构筑竞争壁垒。
五、未来趋势:智能化与绿色化的双重革命
(一)高度自动化与智能集成
5G + 工业互联网推动制芯设备向 “黑灯工厂” 演进,某制芯车间通过 5G 网络实现设备互联,砂芯生产数据实时上传云端,AI 算法优化射砂参数,使设备 OEE(综合效率)从 65% 提升至 82%;机器人集成率成为核心指标,某联线制芯系统配备 6 台六轴机器人,实现砂芯取放、修整、检测、转运全流程自动化,人均产能提升 3 倍,人力成本降低 60%。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可在虚拟空间模拟砂芯成型过程,某企业通过该技术优化芯盒设计,研发周期缩短 40%,试模成本减少 500 万元 / 次。
(二)绿色工艺的深度渗透
节能减排成为设备标配,某变频射芯机的电机能耗降低 35%,加热系统采用电磁感应加热,热效率达 90%,较传统电阻加热节能 40%;砂芯回收系统与制芯设备联动,某铸造园区的砂料回用率从 70% 提升至 92%,年减少石英砂消耗 1.2 万吨。欧盟 “碳边境税” 倒逼设备升级,2026 年起出口欧洲的制芯设备需提供完整碳足迹报告,推动企业采用低碳制造工艺,某德国企业的制芯机碳排放较 2020 年降低 28%,达到欧盟最高环保标准。
(三)材料与工艺创新
快速成型技术与制芯设备融合,某企业将 3D 打印芯盒技术与射芯机结合,小批量砂芯生产周期从 15 天缩短至 24 小时,适合汽车试制和定制化铸件生产;纳米涂层技术提升芯盒寿命,某镀铬芯盒的使用次数从 5 万次延长至 8 万次,降低模具更换频率。未来 5 年,具备智能自适应控制和零排放特性的制芯设备将成为市场主流,推动铸造产业向 “高效、精准、绿色” 转型,为全球制造业提供更坚实的基础支撑。
完整报告内容请参考QYResearch发布的《2025 -2031全球与中国制芯设备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获取更全面、深入的市场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