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红外探测器行业将迎爆发期?发展潜力的深度拆解与趋势预判--QYResearch
发布日期:2025-07-17
红外探测器作为能将不可见的红外辐射转化为电信号的核心传感元件,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就与军事应用紧密相连,早期主要用于夜视侦察、导弹制导等军事场景。伴随光电技术的不断迭代以及民用需求的逐步释放,红外探测器逐渐突破军用界限,广泛渗透到安防监控、工业检测、医疗诊断、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红外探测器行业全景洞察
(一)定义与分类
红外探测器能够感知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波长范围处于 0.75 - 1000 微米),并将其转换为可处理的电信号。从工作原理角度划分,可分为基于光电效应的光子探测器以及基于热效应的热探测器;按照工作温度区分,有制冷型(例如碲镉汞、二类超晶格探测器)和非制冷型(像氧化钒、非晶硅探测器);依据波长范围,又可分为短波红外(1.4 - 3 微米)、中波红外(3 - 8 微米)、长波红外(8 - 15 微米)等类别。不同类型的探测器在性能、应用场景等方面各有特点,满足了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二)应用领域
军事领域:红外探测器在军事方面应用广泛,像夜视仪让士兵在夜间能够清晰视物,实现隐蔽行动;导弹制导依靠其精准追踪目标,提高打击精度;卫星遥感借助它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为军事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民用领域:在安防监控中,例如智慧城市的双模监控系统,红外探测器可在夜间或光线不足时发挥作用,保障公共安全;工业检测方面,用于设备预测性维护,提前发现设备潜在故障,降低停机风险;医疗诊断里,常见的体温监测就运用了红外探测技术;消费电子领域,部分智能手机的面部识别功能也有它的参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中,帮助监测电池和电机温度,确保车辆安全稳定运行。
(三)产业链结构
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如提供碲镉汞晶圆、氧化钒靶材等关键原材料的企业,以及芯片代工厂,像中芯国际、台积电等,它们为红外探测器的生产提供基础材料和芯片制造支持。
中游:聚集了探测器及整机制造商,像国内的高德红外、睿创微纳,国外的 FLIR 等企业,负责将原材料和芯片加工成红外探测器及相关整机产品。
下游:涵盖了众多终端应用领域,包括军工集团、安防企业、汽车厂商等各类使用红外探测器产品的企业和机构。
二、红外探测器行业现状与竞争格局
(一)市场规模与增长
2023 年,中国红外探测器行业产值达到 26.83 亿元,同比增长 9.92%,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全球市场来看,2023 年军用红外热成像市场规模高达 107.95 亿美元,民用市场规模为 74.65 亿美元,同比增长 7.29%。相关数据预测,到 2028 年,全球短波红外相机及模组市场规模将攀升至 29 亿美元,尤其是在消费电子领域,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 86%,增长潜力巨大。
(二)竞争格局
军用市场:呈现出 “国家队” 主导的格局,航天科技、中电科等央企凭借资质壁垒占据了主流份额。不过,随着军民融合政策的推进,民营企业也通过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步切入配套供应链,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民用市场:呈现出 “百花齐放” 的竞争态势。国内的高德红外、睿创微纳、大立科技等企业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国外的 FLIR、Lynred 等企业在中国市场也有一定影响力。各企业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优化产品性能和价格,争夺市场份额。
区域分布: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凭借电子产业集群优势,吸引了众多相关企业集聚,形成了研发制造高地。中西部地区则依靠政策扶持,积极布局生产基地,推动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发展。
(三)技术进展
非制冷型探测器:通过对氧化钒、非晶硅等材料的创新研究,在提高灵敏度的同时,有效提升了量产效率。目前,像元尺寸已进入 12 微米的主流时代,并且 8 微米产品也已进入研制阶段,进一步提升了探测器的性能。
制冷型探测器:二类超晶格(T2SL)探测器因其具备高稳定性、高量子效率等优势,成为第三代红外探测器的优选方案。但目前国内在该领域的量产规模相对较小,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前沿技术:量子点探测器、太赫兹波段扩展等前沿技术的突破,正在不断重塑红外探测器的产品性能边界,为行业未来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三、红外探测器行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一)发展趋势
技术维度:一方面,敏感材料研发朝着宽光谱响应、低功耗的方向聚焦,二维材料(如黑磷)、量子点结构等有望成为下一代技术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探测器与 AI 芯片的异构集成成为趋势,推动边缘计算能力前移,使得目标识别、行为分析等智能化功能能够在前端完成,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应用维度:在安防领域,从传统的 “可见光 + 红外” 双模监控向多光谱融合感知升级,提高监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工业 4.0 的推进,让设备预测性维护市场成为千亿级的蓝海市场;在军贸市场,凭借性价比优势,我国红外探测器产品加速拓展,“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成为重点突破区域。
产业链维度:上游材料国产化率的提升,将改变成本结构,促使中端产品价格下降。产业链纵向整合会催生 “探测器 + 算法 + 云平台” 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横向跨界合作则会形成 “红外 +” 生态,比如与自动驾驶传感器融合,拓展产品应用场景。
(二)核心挑战
技术依赖:核心敏感材料(如碲镉汞)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这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端产品的国产化进程,增加了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人才短缺:高端研发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导致技术创新速度受限,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需求。
国际壁垒: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国际技术封锁不断加剧,同时标准体系兼容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给行业发展带来外部压力。
成本压力:尽管非制冷型探测器成本有所下降,但制冷型探测器由于制冷机的使用,成本依然居高不下,限制了其在一些对成本敏感市场的应用。
四、结论与建议
(一)核心结论
中国红外探测器产业正处于从 “跟跑” 到 “并跑” 的关键转型期,技术自主化与市场全球化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双轮引擎。目前,非制冷型探测器在民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制冷型探测器在军事高端市场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五年,随着量子级探测器技术的突破以及与 AIoT 场景的深度融合,行业将迈入 “感知无处不在” 的全新发展阶段。
(二)应对策略分析
技术攻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重点关注宽光谱响应材料、低功耗设计、晶圆级封装等关键技术,努力推动核心材料的国产化,降低对进口的依赖。
生态构建:通过纵向整合,从单纯的探测器生产向整机解决方案延伸;横向拓展,积极布局车载红外、消费电子等新赛道,构建 “红外 +” 生态体系,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人才培育: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注重高端研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市场拓展:依托 “一带一路” 倡议,积极拓展军贸市场;同时,深入挖掘民用市场,关注教育科研、户外运动等长尾需求,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总体而言,中国红外探测器行业已从单纯的军事配套角色,逐渐转变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点。面对技术自主化攻坚与全球化市场拓展的双重任务,行业参与者需要在材料研发、工艺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持续发力,寻找突破路径。只有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才能实现从 “制造大国” 向 “创新强国” 的跨越,为智慧国防、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提供坚实的底层技术支撑。
一、红外探测器行业全景洞察
(一)定义与分类
红外探测器能够感知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波长范围处于 0.75 - 1000 微米),并将其转换为可处理的电信号。从工作原理角度划分,可分为基于光电效应的光子探测器以及基于热效应的热探测器;按照工作温度区分,有制冷型(例如碲镉汞、二类超晶格探测器)和非制冷型(像氧化钒、非晶硅探测器);依据波长范围,又可分为短波红外(1.4 - 3 微米)、中波红外(3 - 8 微米)、长波红外(8 - 15 微米)等类别。不同类型的探测器在性能、应用场景等方面各有特点,满足了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二)应用领域
军事领域:红外探测器在军事方面应用广泛,像夜视仪让士兵在夜间能够清晰视物,实现隐蔽行动;导弹制导依靠其精准追踪目标,提高打击精度;卫星遥感借助它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为军事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民用领域:在安防监控中,例如智慧城市的双模监控系统,红外探测器可在夜间或光线不足时发挥作用,保障公共安全;工业检测方面,用于设备预测性维护,提前发现设备潜在故障,降低停机风险;医疗诊断里,常见的体温监测就运用了红外探测技术;消费电子领域,部分智能手机的面部识别功能也有它的参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中,帮助监测电池和电机温度,确保车辆安全稳定运行。
(三)产业链结构
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如提供碲镉汞晶圆、氧化钒靶材等关键原材料的企业,以及芯片代工厂,像中芯国际、台积电等,它们为红外探测器的生产提供基础材料和芯片制造支持。
中游:聚集了探测器及整机制造商,像国内的高德红外、睿创微纳,国外的 FLIR 等企业,负责将原材料和芯片加工成红外探测器及相关整机产品。
下游:涵盖了众多终端应用领域,包括军工集团、安防企业、汽车厂商等各类使用红外探测器产品的企业和机构。
二、红外探测器行业现状与竞争格局
(一)市场规模与增长
2023 年,中国红外探测器行业产值达到 26.83 亿元,同比增长 9.92%,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全球市场来看,2023 年军用红外热成像市场规模高达 107.95 亿美元,民用市场规模为 74.65 亿美元,同比增长 7.29%。相关数据预测,到 2028 年,全球短波红外相机及模组市场规模将攀升至 29 亿美元,尤其是在消费电子领域,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 86%,增长潜力巨大。
(二)竞争格局
军用市场:呈现出 “国家队” 主导的格局,航天科技、中电科等央企凭借资质壁垒占据了主流份额。不过,随着军民融合政策的推进,民营企业也通过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步切入配套供应链,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民用市场:呈现出 “百花齐放” 的竞争态势。国内的高德红外、睿创微纳、大立科技等企业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国外的 FLIR、Lynred 等企业在中国市场也有一定影响力。各企业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优化产品性能和价格,争夺市场份额。
区域分布: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凭借电子产业集群优势,吸引了众多相关企业集聚,形成了研发制造高地。中西部地区则依靠政策扶持,积极布局生产基地,推动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发展。
(三)技术进展
非制冷型探测器:通过对氧化钒、非晶硅等材料的创新研究,在提高灵敏度的同时,有效提升了量产效率。目前,像元尺寸已进入 12 微米的主流时代,并且 8 微米产品也已进入研制阶段,进一步提升了探测器的性能。
制冷型探测器:二类超晶格(T2SL)探测器因其具备高稳定性、高量子效率等优势,成为第三代红外探测器的优选方案。但目前国内在该领域的量产规模相对较小,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前沿技术:量子点探测器、太赫兹波段扩展等前沿技术的突破,正在不断重塑红外探测器的产品性能边界,为行业未来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三、红外探测器行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一)发展趋势
技术维度:一方面,敏感材料研发朝着宽光谱响应、低功耗的方向聚焦,二维材料(如黑磷)、量子点结构等有望成为下一代技术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探测器与 AI 芯片的异构集成成为趋势,推动边缘计算能力前移,使得目标识别、行为分析等智能化功能能够在前端完成,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应用维度:在安防领域,从传统的 “可见光 + 红外” 双模监控向多光谱融合感知升级,提高监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工业 4.0 的推进,让设备预测性维护市场成为千亿级的蓝海市场;在军贸市场,凭借性价比优势,我国红外探测器产品加速拓展,“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成为重点突破区域。
产业链维度:上游材料国产化率的提升,将改变成本结构,促使中端产品价格下降。产业链纵向整合会催生 “探测器 + 算法 + 云平台” 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横向跨界合作则会形成 “红外 +” 生态,比如与自动驾驶传感器融合,拓展产品应用场景。
(二)核心挑战
技术依赖:核心敏感材料(如碲镉汞)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这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端产品的国产化进程,增加了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人才短缺:高端研发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导致技术创新速度受限,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需求。
国际壁垒: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国际技术封锁不断加剧,同时标准体系兼容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给行业发展带来外部压力。
成本压力:尽管非制冷型探测器成本有所下降,但制冷型探测器由于制冷机的使用,成本依然居高不下,限制了其在一些对成本敏感市场的应用。
四、结论与建议
(一)核心结论
中国红外探测器产业正处于从 “跟跑” 到 “并跑” 的关键转型期,技术自主化与市场全球化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双轮引擎。目前,非制冷型探测器在民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制冷型探测器在军事高端市场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五年,随着量子级探测器技术的突破以及与 AIoT 场景的深度融合,行业将迈入 “感知无处不在” 的全新发展阶段。
(二)应对策略分析
技术攻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重点关注宽光谱响应材料、低功耗设计、晶圆级封装等关键技术,努力推动核心材料的国产化,降低对进口的依赖。
生态构建:通过纵向整合,从单纯的探测器生产向整机解决方案延伸;横向拓展,积极布局车载红外、消费电子等新赛道,构建 “红外 +” 生态体系,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人才培育: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注重高端研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市场拓展:依托 “一带一路” 倡议,积极拓展军贸市场;同时,深入挖掘民用市场,关注教育科研、户外运动等长尾需求,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总体而言,中国红外探测器行业已从单纯的军事配套角色,逐渐转变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点。面对技术自主化攻坚与全球化市场拓展的双重任务,行业参与者需要在材料研发、工艺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持续发力,寻找突破路径。只有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才能实现从 “制造大国” 向 “创新强国” 的跨越,为智慧国防、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提供坚实的底层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