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碳纤维布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下游应用领域持续扩展,碳纤维布市场规模超 70 亿元--QYResearch
发布日期:2025-07-16
碳纤维布,作为一种高性能材料,近年来在国内市场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卓越的性能特点,如轻质、高强度、高刚性、耐腐蚀和抗疲劳等,使其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中国碳纤维布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4 年已超过 70 亿元,达到约 77.13 亿元,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碳纤维布的特性与分类
碳纤维布由碳纤维长丝编织而成,具有多种优异特性。轻质使其在对重量敏感的领域,如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中具有极大优势;高强度和高刚性能够确保结构的稳固性;耐腐蚀和抗疲劳性能则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其分类方式多样。按碳纤维原丝,可分为 PAN 基碳纤维布、黏胶基碳纤维布、沥青基碳纤维布。其中,PAN 基碳纤维布因性能优异、生产工艺成熟,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体育器材等高端领域。按碳纤维规格,有 1K、3K、6K、12K、24K 及以上大丝束碳纤维布,不同规格适用于不同场景,小丝束碳纤维布常用于高性能要求的产品,大丝束碳纤维布则因其成本优势,在风电叶片、建筑加固等大规模应用领域备受青睐。按碳纤维炭化程度,分为石墨化碳纤维布、碳纤维布、预氧化碳纤维布。按织造方式,可分为机织碳纤维布、针织碳纤维布、编织碳纤维布、碳纤维预浸布和碳纤维无纺布,每种织造方式都赋予了碳纤维布独特的性能和应用方向,例如机织碳纤维布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好,常用于结构件制造;针织碳纤维布柔韧性好,适用于复杂形状的产品。
二、碳纤维布的制造工艺
碳纤维布的制造主要通过机织和手织两种方法。机织借助织机进行,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满足市场对碳纤维布的大量需求。在手织过程中,工人凭借丰富经验和精湛技艺,精心编织每一根碳纤维丝。虽然手织效率相对较低,但其能够制造出结构更为复杂、形状更为独特的碳纤维布,满足一些特殊领域的定制化需求。
在编织过程中,碳纤维的方向和密度对产品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合理控制碳纤维方向,可使碳纤维布在特定受力方向上发挥最佳性能;精确控制密度,能确保产品具备合适的强度和重量比。

三、碳纤维布行业产业链
(一)产业链上游
产业链上游主要涉及原材料供应,包括碳纤维、树脂基体材料、辅助材料、增强材料等。其中,碳纤维作为核心原材料,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碳纤维布的品质。近年来,随着我国航空航天、风电、汽车、体育休闲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碳纤维的需求急剧上升。据统计,2024 年中国碳纤维市场规模从 2018 年的 47.6 亿元增长至 171.4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23.8%。这一增长趋势反映了国内市场对高性能碳纤维的强劲需求,也为碳纤维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原材料基础。
(二)产业链中游
产业链中游为碳纤维布的生产制造环节。国内众多企业在这一领域不断投入研发和生产资源,提升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一些企业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实现了规模化、自动化生产,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另一些企业则专注于技术创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工艺和产品,提升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产业链下游
产业链下游涵盖了广泛的应用领域。在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布凭借其轻质、高强度、耐高温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飞机、卫星和航天器的制造。例如,在国产大飞机 C919 的制造过程中,大量使用了碳纤维布,有效减轻了飞机重量,提高了燃油经济性和飞行性能。随着国产大飞机 C919 商业化运营和空间站建设等重大项目的推进,航空航天领域对高性能碳纤维布的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在汽车领域,碳纤维布用于制造车身、底盘和发动机等部件,可有效减轻汽车重量,提高燃油效率和操控性能,同时提升汽车的安全性。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碳纤维布在汽车轻量化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在运动器材领域,碳纤维布的轻质、高强度、耐磨等特点使其成为制造高尔夫球杆、网球拍、自行车等器材的理想材料,能够显著提升运动器材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在工业领域,碳纤维布可用于发动机部件、风机叶片、传动轴以及电器零部件的制造,提高工业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在建筑领域,碳纤维布主要用于加固混凝土结构、防水和防腐等,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例如,在一些老旧桥梁和建筑的加固工程中,碳纤维布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加固效果。在消防领域,碳纤维布适用于制作部队、消防、钢厂等特殊类高档的防火服,为消防员和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更好的防护。
四、碳纤维布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碳纤维布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其作为一种高性能复合材料,凭借高强度、轻质化和优异耐腐蚀性能,成为多个产业领域转型升级的关键材料。
在建筑加固领域,碳纤维布加固技术已成为一种成熟且广泛应用的方法。通过胶粘剂将碳纤维布粘贴于混凝土结构受损部位,能够显著提升桥梁、梁板、柱体及墙体等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同时不影响结构的原有形态和使用功能。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对既有建筑维护和加固需求的增加,碳纤维布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在航空航天领域,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对高性能碳纤维布的需求日益增长。航空航天装备对材料的性能要求极为严苛,碳纤维布的优异性能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不仅能显著减轻飞行器整体重量,更能有效提升有效载荷能力与燃油经济性。在汽车工业中,随着环保和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轻量化成为发展趋势,碳纤维布在汽车轻量化革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端体育器材领域,碳纤维布的应用也极大地提升了器材的性能,满足了专业运动员和高端消费者对高品质体育器材的需求。
随着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展,中国碳纤维布市场规模呈现快速扩张态势。2024 年中国碳纤维布行业市场规模约 77.13 亿元,未来,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的驱动下,碳纤维布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
五、碳纤维布行业企业格局和重点企业分析
当前,中国碳纤维布行业已形成国际化竞争格局,国际知名品牌与本土领军企业在市场中展开激烈竞争。
以 TORAY 东丽、Hexcel 赫氏、SGL 西格里、TENAX 东邦和三菱化学为代表的国际巨头,凭借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品牌优势,占据了高端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些企业在碳纤维布的研发、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控制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端体育器材等对材料性能要求极高的领域。
而光威复材 GW、恒神 HS、中复神鹰、曼卡特等本土企业则通过持续创新,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实现了快速崛起。例如,光威复材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撑,构建了涵盖碳纤维、经编织物和机织物、系列化的树脂体系、各种预浸料、复合材料构制件和产品的设计开发、装备设计制造、检测(CNAS/DIlAC 认证国家和国防实验室)等上下游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复合材料业务的系统方案提供商。公司业务涵盖碳纤维板块、通用新材料板块、能源新材料板块、复材科技板块、精密机械板块、光晟科技板块。其中,碳纤维板块坚持高强、高模、低成本的 “两高一低” 碳纤维业务发展战略,紧跟国际前沿和国家所需,形成系列化、多元化碳纤维、经编织物和机织物等产品。数据显示,2024 年光威复材碳纤维及织物营业收入为 14.52 亿元。中复神鹰也在高性能碳纤维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产品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性能,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注重品牌价值塑造和市场渠道建设。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还需建立敏捷的市场响应机制,精准把握轻量化、高性能化等行业发展趋势,动态优化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以适应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碳纤维布行业发展趋势
(一)轻量化
随着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对减重需求的持续增长,碳纤维布凭借其优异的比强度和比模量,将成为替代传统金属材料的关键选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工艺优化。例如,通过优化编织工艺,开发出更高效的编织方法,提高碳纤维布的强度和均匀性;研发超薄型碳纤维布(如 0.1mm 级产品),以满足极端轻量化需求。同时,智能铺层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材料利用率,通过精确计算和控制碳纤维布在结构中的铺设方向和层数,实现结构减重与性能提升的协同优化。
(二)高性能化
未来,碳纤维布将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一方面,将突破 T1000 级及以上超高强度产品量产技术,通过改进碳纤维原丝生产工艺、优化碳化过程等手段,提高碳纤维布的强度和模量。另一方面,通过纳米材料改性(如石墨烯掺杂),显著提升碳纤维布的抗冲击性和疲劳寿命。在树脂体系方面,耐高温聚酰亚胺树脂和自修复树脂的开发将是重点方向。耐高温聚酰亚胺树脂可使碳纤维布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满足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的需求;自修复树脂则能在碳纤维布受到损伤时自动修复,提高材料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使碳纤维布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获得质的飞跃,满足航空航天、深海装备等高端领域日益严苛的应用要求。
(三)多功能化
新一代碳纤维布产品将集成多种附加功能。例如,通过金属镀层工艺实现导电性能的碳纤维布已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壳体中得到应用,能够有效传导电流,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智能碳纤维布融合了传感特性,可实时监测结构健康状态,通过内置的传感器感知结构的应力、应变、温度等参数,并将数据传输至监测系统,以便及时发现结构损伤并采取相应措施。此外,阻燃、耐腐蚀等特种功能碳纤维布的产业化将打开建筑、化工等新市场空间。在建筑领域,阻燃碳纤维布可用于防火分区的建设,提高建筑物的防火安全性;在化工领域,耐腐蚀碳纤维布可用于制作反应釜、管道等设备,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四)低成本化
低成本化是推动碳纤维布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突破点。企业将通过多种途径降低生产成本。在原丝生产工艺方面,采用快速预氧化技术等先进工艺,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原丝成本。大丝束碳纤维(48K 以上)的普及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大丝束碳纤维的生产规模大、成本低,能够有效降低碳纤维布的原材料成本。同时,回收再利用技术的成熟将使废弃碳纤维布得到有效回收和再加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干法预浸料、快速固化树脂等新工艺的应用将缩短生产周期,减少能源消耗和人工成本,为汽车、风电等民用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创造条件。在汽车领域,降低碳纤维布成本将使其更广泛地应用于车身制造,实现汽车的轻量化和节能减排;在风电领域,低成本的碳纤维布将有助于降低风电叶片的制造成本,提高风电的竞争力。
一、碳纤维布的特性与分类
碳纤维布由碳纤维长丝编织而成,具有多种优异特性。轻质使其在对重量敏感的领域,如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中具有极大优势;高强度和高刚性能够确保结构的稳固性;耐腐蚀和抗疲劳性能则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其分类方式多样。按碳纤维原丝,可分为 PAN 基碳纤维布、黏胶基碳纤维布、沥青基碳纤维布。其中,PAN 基碳纤维布因性能优异、生产工艺成熟,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体育器材等高端领域。按碳纤维规格,有 1K、3K、6K、12K、24K 及以上大丝束碳纤维布,不同规格适用于不同场景,小丝束碳纤维布常用于高性能要求的产品,大丝束碳纤维布则因其成本优势,在风电叶片、建筑加固等大规模应用领域备受青睐。按碳纤维炭化程度,分为石墨化碳纤维布、碳纤维布、预氧化碳纤维布。按织造方式,可分为机织碳纤维布、针织碳纤维布、编织碳纤维布、碳纤维预浸布和碳纤维无纺布,每种织造方式都赋予了碳纤维布独特的性能和应用方向,例如机织碳纤维布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好,常用于结构件制造;针织碳纤维布柔韧性好,适用于复杂形状的产品。
二、碳纤维布的制造工艺
碳纤维布的制造主要通过机织和手织两种方法。机织借助织机进行,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满足市场对碳纤维布的大量需求。在手织过程中,工人凭借丰富经验和精湛技艺,精心编织每一根碳纤维丝。虽然手织效率相对较低,但其能够制造出结构更为复杂、形状更为独特的碳纤维布,满足一些特殊领域的定制化需求。
在编织过程中,碳纤维的方向和密度对产品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合理控制碳纤维方向,可使碳纤维布在特定受力方向上发挥最佳性能;精确控制密度,能确保产品具备合适的强度和重量比。

三、碳纤维布行业产业链
(一)产业链上游
产业链上游主要涉及原材料供应,包括碳纤维、树脂基体材料、辅助材料、增强材料等。其中,碳纤维作为核心原材料,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碳纤维布的品质。近年来,随着我国航空航天、风电、汽车、体育休闲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碳纤维的需求急剧上升。据统计,2024 年中国碳纤维市场规模从 2018 年的 47.6 亿元增长至 171.4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23.8%。这一增长趋势反映了国内市场对高性能碳纤维的强劲需求,也为碳纤维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原材料基础。
(二)产业链中游
产业链中游为碳纤维布的生产制造环节。国内众多企业在这一领域不断投入研发和生产资源,提升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一些企业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实现了规模化、自动化生产,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另一些企业则专注于技术创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工艺和产品,提升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产业链下游
产业链下游涵盖了广泛的应用领域。在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布凭借其轻质、高强度、耐高温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飞机、卫星和航天器的制造。例如,在国产大飞机 C919 的制造过程中,大量使用了碳纤维布,有效减轻了飞机重量,提高了燃油经济性和飞行性能。随着国产大飞机 C919 商业化运营和空间站建设等重大项目的推进,航空航天领域对高性能碳纤维布的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在汽车领域,碳纤维布用于制造车身、底盘和发动机等部件,可有效减轻汽车重量,提高燃油效率和操控性能,同时提升汽车的安全性。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碳纤维布在汽车轻量化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在运动器材领域,碳纤维布的轻质、高强度、耐磨等特点使其成为制造高尔夫球杆、网球拍、自行车等器材的理想材料,能够显著提升运动器材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在工业领域,碳纤维布可用于发动机部件、风机叶片、传动轴以及电器零部件的制造,提高工业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在建筑领域,碳纤维布主要用于加固混凝土结构、防水和防腐等,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例如,在一些老旧桥梁和建筑的加固工程中,碳纤维布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加固效果。在消防领域,碳纤维布适用于制作部队、消防、钢厂等特殊类高档的防火服,为消防员和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更好的防护。
四、碳纤维布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碳纤维布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其作为一种高性能复合材料,凭借高强度、轻质化和优异耐腐蚀性能,成为多个产业领域转型升级的关键材料。
在建筑加固领域,碳纤维布加固技术已成为一种成熟且广泛应用的方法。通过胶粘剂将碳纤维布粘贴于混凝土结构受损部位,能够显著提升桥梁、梁板、柱体及墙体等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同时不影响结构的原有形态和使用功能。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对既有建筑维护和加固需求的增加,碳纤维布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在航空航天领域,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对高性能碳纤维布的需求日益增长。航空航天装备对材料的性能要求极为严苛,碳纤维布的优异性能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不仅能显著减轻飞行器整体重量,更能有效提升有效载荷能力与燃油经济性。在汽车工业中,随着环保和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轻量化成为发展趋势,碳纤维布在汽车轻量化革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端体育器材领域,碳纤维布的应用也极大地提升了器材的性能,满足了专业运动员和高端消费者对高品质体育器材的需求。
随着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展,中国碳纤维布市场规模呈现快速扩张态势。2024 年中国碳纤维布行业市场规模约 77.13 亿元,未来,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的驱动下,碳纤维布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
五、碳纤维布行业企业格局和重点企业分析
当前,中国碳纤维布行业已形成国际化竞争格局,国际知名品牌与本土领军企业在市场中展开激烈竞争。
以 TORAY 东丽、Hexcel 赫氏、SGL 西格里、TENAX 东邦和三菱化学为代表的国际巨头,凭借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品牌优势,占据了高端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些企业在碳纤维布的研发、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控制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端体育器材等对材料性能要求极高的领域。
而光威复材 GW、恒神 HS、中复神鹰、曼卡特等本土企业则通过持续创新,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实现了快速崛起。例如,光威复材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撑,构建了涵盖碳纤维、经编织物和机织物、系列化的树脂体系、各种预浸料、复合材料构制件和产品的设计开发、装备设计制造、检测(CNAS/DIlAC 认证国家和国防实验室)等上下游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复合材料业务的系统方案提供商。公司业务涵盖碳纤维板块、通用新材料板块、能源新材料板块、复材科技板块、精密机械板块、光晟科技板块。其中,碳纤维板块坚持高强、高模、低成本的 “两高一低” 碳纤维业务发展战略,紧跟国际前沿和国家所需,形成系列化、多元化碳纤维、经编织物和机织物等产品。数据显示,2024 年光威复材碳纤维及织物营业收入为 14.52 亿元。中复神鹰也在高性能碳纤维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产品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性能,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注重品牌价值塑造和市场渠道建设。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还需建立敏捷的市场响应机制,精准把握轻量化、高性能化等行业发展趋势,动态优化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以适应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碳纤维布行业发展趋势
(一)轻量化
随着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对减重需求的持续增长,碳纤维布凭借其优异的比强度和比模量,将成为替代传统金属材料的关键选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工艺优化。例如,通过优化编织工艺,开发出更高效的编织方法,提高碳纤维布的强度和均匀性;研发超薄型碳纤维布(如 0.1mm 级产品),以满足极端轻量化需求。同时,智能铺层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材料利用率,通过精确计算和控制碳纤维布在结构中的铺设方向和层数,实现结构减重与性能提升的协同优化。
(二)高性能化
未来,碳纤维布将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一方面,将突破 T1000 级及以上超高强度产品量产技术,通过改进碳纤维原丝生产工艺、优化碳化过程等手段,提高碳纤维布的强度和模量。另一方面,通过纳米材料改性(如石墨烯掺杂),显著提升碳纤维布的抗冲击性和疲劳寿命。在树脂体系方面,耐高温聚酰亚胺树脂和自修复树脂的开发将是重点方向。耐高温聚酰亚胺树脂可使碳纤维布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满足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的需求;自修复树脂则能在碳纤维布受到损伤时自动修复,提高材料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使碳纤维布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获得质的飞跃,满足航空航天、深海装备等高端领域日益严苛的应用要求。
(三)多功能化
新一代碳纤维布产品将集成多种附加功能。例如,通过金属镀层工艺实现导电性能的碳纤维布已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壳体中得到应用,能够有效传导电流,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智能碳纤维布融合了传感特性,可实时监测结构健康状态,通过内置的传感器感知结构的应力、应变、温度等参数,并将数据传输至监测系统,以便及时发现结构损伤并采取相应措施。此外,阻燃、耐腐蚀等特种功能碳纤维布的产业化将打开建筑、化工等新市场空间。在建筑领域,阻燃碳纤维布可用于防火分区的建设,提高建筑物的防火安全性;在化工领域,耐腐蚀碳纤维布可用于制作反应釜、管道等设备,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四)低成本化
低成本化是推动碳纤维布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突破点。企业将通过多种途径降低生产成本。在原丝生产工艺方面,采用快速预氧化技术等先进工艺,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原丝成本。大丝束碳纤维(48K 以上)的普及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大丝束碳纤维的生产规模大、成本低,能够有效降低碳纤维布的原材料成本。同时,回收再利用技术的成熟将使废弃碳纤维布得到有效回收和再加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干法预浸料、快速固化树脂等新工艺的应用将缩短生产周期,减少能源消耗和人工成本,为汽车、风电等民用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创造条件。在汽车领域,降低碳纤维布成本将使其更广泛地应用于车身制造,实现汽车的轻量化和节能减排;在风电领域,低成本的碳纤维布将有助于降低风电叶片的制造成本,提高风电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