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风液式冷量分配单元(CDU)市场:预计203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18亿美元--QYResearch
冷却液分配单元(CDU)是液体冷却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件,可在整个系统中均匀分配冷却液或水。CDU调节和控制冷却液的流量,保持所需的温度和流速。它与泵、散热器、热交换器和控制单元协同工作,以确保冷却系统平稳高效地运行。CDU还可以通过去除冷却液中的杂质来帮助保持系统清洁,防止堵塞和损坏系统中的其他组件。总体而言,CDU在维持液体冷却系统的正常运行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许多设施不是为全系统液体冷却而设计的,因此风液式CDU无需全面实施设施水即可提供液体冷却的好处。
风液式CDU则在边缘计算节点、小型数据中心以及特定场景下具备较大优势。其通过将液体中的热量传递至空气中,由风冷系统完成最终散热,避免了对冷冻水系统的依赖。这种CDU类型结构相对紧凑,部署灵活,尤其适合无法建设传统冷却基础设施的场所。随着液冷技术从核心数据中心向边缘侧扩展,风液式CDU作为“冷却孤岛”中的桥梁设备,其应用场景不断扩大。未来产品将更加注重噪音控制、能效优化以及与标准化液冷接口的适配,以满足多样化部署环境和运维便捷性的需求。
根据QYResearch最新调研报告显示,预计2031年全球风液式冷量分配单元(CDU)市场规模将达到12.18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8.3%。
主要驱动因素:
边缘计算基础设施的快速部署推动了对无需冷冻水、可独立运行的液冷方案的需求,风液式CDU凭借其“即插即用”特性和灵活部署优势,成为边缘节点及中小型数据中心热管理的重要组成。
主要阻碍因素:
风液式CDU的冷却效率相较于液液式CDU仍具差距,在应对极高热密度场景时存在性能瓶颈。
行业发展机遇:
随着模块化数据中心、边缘AI处理节点和远程无人站点的兴起,风液式CDU面临显著的发展机遇。其独立、紧凑、高度集成的设计特别适用于电力、交通、军用及边缘计算等无法部署大型冷却基础设施的环境。未来,在噪音控制、智能化调节、远程监控等技术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风液式CDU有望成为液冷系统普及过程中的关键衔接节点,为多场景部署提供低门槛、易维护的散热解决方案。
完整报告内容请参考QYResearch发布的《2025 -2031全球与中国风液式冷量分配单元(CDU)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获取更全面、深入的市场洞察。
一:市场格局与未来趋势
(一)竞争格局:国际主导与本土崛起
欧美企业占据高端市场,德国 STULZ、美国 Laird 的 CDU 在半导体和航空航天领域市占率超 60%,其产品可支持 - 100℃至 150℃的超宽温范围;中国企业在中低端市场突破,华为、英维克的数据中心 CDU 国内份额达 55%,某互联网厂商的定制化 CDU 价格仅为国际品牌的 60%,且交付周期缩短至 4 周。未来,随着国内液冷标准推进,本土企业有望在 2030 年将全球份额提升至 30%。
(二)区域市场的差异化发展
北美是最大市场(2024 年占比 38%),AI 数据中心驱动 CDU 需求,微软、Meta 的新建机房 100% 采用液冷 CDU;亚太地区增长最快(CAGR 25%),中国、韩国的半导体和新能源车工厂是主力,某韩国存储器厂商一次性采购 200 套 CDU 用于 3nm 产线;欧洲侧重能效,CDU 的变频技术普及率达 70%,某德国数据中心的 CDU 系统通过余热回收,为办公区供暖,综合能效提升 20%。
(三)技术演进方向
下一代 CDU 将向 “智能化 + 集成化” 发展:
AI 自适应控制:通过机器学习预测负载变化,提前调节参数,某试验性 CDU 的温度波动降至 ±0.02℃;
一体化集成:与冷源(如相变制冷)集成,某数据中心的 CDU + 板式换热器组合,能耗降低 25%;
边缘计算赋能:CDU 内置边缘节点,实现本地数据处理与云端监控结合,某分布式机房的故障定位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10 分钟。
冷却液分配单元的市场发展正从 “小众需求” 迈向 “规模化应用” 的关键阶段,其技术进步不仅解决了散热难题,更成为绿色低碳的重要支撑 —— 数据中心 CDU 系统平均可降低散热能耗 40%,相当于每年减少数百万吨碳排放。随着 AI、半导体、新能源等产业的功率密度持续提升,CDU 将在更广泛场景中发挥核心作用,预计 2031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 120 亿元,成为高端制造与数字经济的 “隐形基础设施”。企业需聚焦核心算法、材料工艺和行业定制,在这场 “温控革命” 中构建技术壁垒,把握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