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机器人行业分析报告:销量回升但出口萎缩,智能焊接机器人或成行业新增长点--QYResearch
发布日期:2025-07-20
在制造业加速向 “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 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焊接机器人作为提升焊接质量、削减人工成本的关键装备,市场需求呈现出持续上扬的态势。技术的持续进步,正不断拓宽我国焊接机器人的应用边界,其应用从汽车、3C 电子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领域,逐步向钢结构、船舶等非标准化领域延伸。2024 年,我国焊接机器人市场历经连续两年的下行调整后,终于迎来复苏,全年销量攀升至 4.95 万台,实现了 6.45% 的同比增长。其中,弧焊机器人已跃升为国内焊接机器人市场的主流产品,市场份额从 2019 年的 58.33% 稳步提升至 2024 年的 70.91% 。
从出口数据来看,2022 年我国焊接机器人出口量曾出现爆发式增长,然而这一增长趋势未能延续,自 2023 年起出口量开始下滑,彰显出海外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状况。不过,展望未来,在供需两侧的协同推动下,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市场有望迎来高速增长期,或成为拉动焊接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全新增长引擎。
二、焊接机器人应用领域拓展
2.1 应用领域现状
根据 QYR 发布的焊接机器人行业发展深度研究报告,焊接机器人作为从事焊接(涵盖切割与喷涂)工作的工业机器人,具备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强安全性等诸多优势。现阶段,我国焊接机器人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汽车、3C 电子、金属制品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行业领域。值得留意的是,随着机器人视觉技术、路径规划算法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我国焊接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正不断拓展,从汽车、3C 电子等标准化领域向钢结构、船舶等非标准化领域延伸。
2.2 汽车行业为首要应用市场
汽车行业目前仍是我国焊接机器人的第一大应用领域,2023 年占比超过 30%。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庞大的汽车产业规模为焊接机器人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空间。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量和销量持续增长,2025 年上半年双双突破 1500 万辆,分别达到 1562.1 万辆和 1565.3 万辆,相较于 2024 年上半年,分别增长了 12.5% 和 11.4% 。以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为例,它们采用激光焊接、搅拌摩擦焊等先进技术,不仅提升了车身强度,还实现了轻量化目标,这也进一步推动了焊接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应用。

三、焊接机器人市场销售情况
3.1 整体销量回升
2024 年,我国焊接机器人市场在经历两年的下行调整后成功回暖,全年销量达 4.95 万台,同比增长 6.45%。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下游企业对自动化焊接设备的需求持续释放。同时,国产焊接机器人品牌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性价比优势愈发显著,进一步加快了焊接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如埃斯顿在 2023 年焊接机器人销量突破 1 万台,国产份额提升至 36.4%,有力地推动了市场增长。
3.2 弧焊机器人主导市场
按焊接方式划分,焊接机器人可分为点焊机器人、弧焊机器人、激光焊接机器人。其中,弧焊机器人凭借出色的材料适应性和工艺灵活性,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类金属及合金材料的焊接加工,已成为国内焊接机器人市场的主流产品。近年来,弧焊机器人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从 2019 年的 58.33% 全面提升至 2024 年的 70.91%,行业主导地位愈发稳固。在冰箱、空调等家电外壳焊接中,弧焊机器人能够提升产品一致性和生产效率,应用愈发广泛。
四、焊接机器人出口形势
近年来,我国焊接机器人进口量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年进口量从未超过 210 台,其中弧焊机器人占据主要份额,2024 年出口量占比达 76.73%。在出口方面,2022 年曾出现显著增长,出口量飙升至 79751 台,同比大幅增长 6670.03%,这主要得益于出口价格的大幅下降以及部分新兴市场的短期需求激增。但这一增长态势未能持续,自 2023 年起出口量开始大幅回落,2024 年降至 6367 台,同比下滑 62.83%。2025 年 1 - 5 月,出口量继续走低,仅完成 2370 台,较 2024 年同期下降 1.29%,凸显出海外市场需求的持续疲软。
五、智能焊接机器人发展潜力
5.1 行业痛点与智能机器人优势
当前,我国焊接机器人在钢结构、船舶等非标准化领域的渗透率依旧较低。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行业的焊接需求具有高度非标、小批量、多品种、项目制等特性,对设备的灵活性、适应性提出了极高要求。传统焊接机器人由于编程固化、适应性有限,难以契合这类非标准化生产场景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融合了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先进技术的智能焊接机器人展现出独特优势,其具备的自主感知、实时决策和柔性适应能力,使其成为解决非标领域焊接难题的最佳方案。例如,哈工现代推出的 IBWSV1.2 智能系统,将非标件焊缝识别精度提升了 20%,负载自适应能力覆盖全类型焊缝。
5.2 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测
然而,目前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整体规模相对较小。2023 年数据显示,全年智能焊接机器人销量仅为 0.23 万台,对应市场规模 5.29 亿元,在整个焊接机器人市场中的占比不大。但展望未来,在供需两侧的协同驱动下,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市场有望迎来快速增长,成为拉动焊接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新引擎。从需求侧来看,钢结构、船舶等非标行业的持续扩张为智能焊接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加之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的劳动力短缺、不断攀升的人工成本以及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将共同促使智能焊接机器人市场需求加速释放。从供给侧来看,随着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算法和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技术突破,智能焊接机器人在作业精度、环境适应性和工艺柔性等方面将实现显著提升,同时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化将进一步推动市场渗透率的提高。
据预测,到 2030 年,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销量预计将达到 3.73 万台,2023 - 2030 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48.89%;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45 亿元,同期复合年增长率达 36.62% 。
六、结语
焊接机器人行业在国内市场销量回升的同时,面临着出口萎缩的挑战。而智能焊接机器人作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目前规模较小,但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有望引领焊接机器人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从出口数据来看,2022 年我国焊接机器人出口量曾出现爆发式增长,然而这一增长趋势未能延续,自 2023 年起出口量开始下滑,彰显出海外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状况。不过,展望未来,在供需两侧的协同推动下,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市场有望迎来高速增长期,或成为拉动焊接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全新增长引擎。
二、焊接机器人应用领域拓展
2.1 应用领域现状
根据 QYR 发布的焊接机器人行业发展深度研究报告,焊接机器人作为从事焊接(涵盖切割与喷涂)工作的工业机器人,具备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强安全性等诸多优势。现阶段,我国焊接机器人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汽车、3C 电子、金属制品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行业领域。值得留意的是,随着机器人视觉技术、路径规划算法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我国焊接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正不断拓展,从汽车、3C 电子等标准化领域向钢结构、船舶等非标准化领域延伸。
2.2 汽车行业为首要应用市场
汽车行业目前仍是我国焊接机器人的第一大应用领域,2023 年占比超过 30%。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庞大的汽车产业规模为焊接机器人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空间。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量和销量持续增长,2025 年上半年双双突破 1500 万辆,分别达到 1562.1 万辆和 1565.3 万辆,相较于 2024 年上半年,分别增长了 12.5% 和 11.4% 。以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为例,它们采用激光焊接、搅拌摩擦焊等先进技术,不仅提升了车身强度,还实现了轻量化目标,这也进一步推动了焊接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应用。

三、焊接机器人市场销售情况
3.1 整体销量回升
2024 年,我国焊接机器人市场在经历两年的下行调整后成功回暖,全年销量达 4.95 万台,同比增长 6.45%。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下游企业对自动化焊接设备的需求持续释放。同时,国产焊接机器人品牌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性价比优势愈发显著,进一步加快了焊接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如埃斯顿在 2023 年焊接机器人销量突破 1 万台,国产份额提升至 36.4%,有力地推动了市场增长。
3.2 弧焊机器人主导市场
按焊接方式划分,焊接机器人可分为点焊机器人、弧焊机器人、激光焊接机器人。其中,弧焊机器人凭借出色的材料适应性和工艺灵活性,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类金属及合金材料的焊接加工,已成为国内焊接机器人市场的主流产品。近年来,弧焊机器人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从 2019 年的 58.33% 全面提升至 2024 年的 70.91%,行业主导地位愈发稳固。在冰箱、空调等家电外壳焊接中,弧焊机器人能够提升产品一致性和生产效率,应用愈发广泛。
四、焊接机器人出口形势
近年来,我国焊接机器人进口量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年进口量从未超过 210 台,其中弧焊机器人占据主要份额,2024 年出口量占比达 76.73%。在出口方面,2022 年曾出现显著增长,出口量飙升至 79751 台,同比大幅增长 6670.03%,这主要得益于出口价格的大幅下降以及部分新兴市场的短期需求激增。但这一增长态势未能持续,自 2023 年起出口量开始大幅回落,2024 年降至 6367 台,同比下滑 62.83%。2025 年 1 - 5 月,出口量继续走低,仅完成 2370 台,较 2024 年同期下降 1.29%,凸显出海外市场需求的持续疲软。
五、智能焊接机器人发展潜力
5.1 行业痛点与智能机器人优势
当前,我国焊接机器人在钢结构、船舶等非标准化领域的渗透率依旧较低。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行业的焊接需求具有高度非标、小批量、多品种、项目制等特性,对设备的灵活性、适应性提出了极高要求。传统焊接机器人由于编程固化、适应性有限,难以契合这类非标准化生产场景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融合了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先进技术的智能焊接机器人展现出独特优势,其具备的自主感知、实时决策和柔性适应能力,使其成为解决非标领域焊接难题的最佳方案。例如,哈工现代推出的 IBWSV1.2 智能系统,将非标件焊缝识别精度提升了 20%,负载自适应能力覆盖全类型焊缝。
5.2 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测
然而,目前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整体规模相对较小。2023 年数据显示,全年智能焊接机器人销量仅为 0.23 万台,对应市场规模 5.29 亿元,在整个焊接机器人市场中的占比不大。但展望未来,在供需两侧的协同驱动下,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市场有望迎来快速增长,成为拉动焊接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新引擎。从需求侧来看,钢结构、船舶等非标行业的持续扩张为智能焊接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加之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的劳动力短缺、不断攀升的人工成本以及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将共同促使智能焊接机器人市场需求加速释放。从供给侧来看,随着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算法和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技术突破,智能焊接机器人在作业精度、环境适应性和工艺柔性等方面将实现显著提升,同时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化将进一步推动市场渗透率的提高。
据预测,到 2030 年,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销量预计将达到 3.73 万台,2023 - 2030 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48.89%;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45 亿元,同期复合年增长率达 36.62% 。
六、结语
焊接机器人行业在国内市场销量回升的同时,面临着出口萎缩的挑战。而智能焊接机器人作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目前规模较小,但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有望引领焊接机器人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