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低值医用耗材市场报告:预计2031年市场规模将增至64.93亿美元--QYResearch
低值医用耗材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 “毛细血管”,虽单值不高,却在临床诊疗中不可或缺。这类耗材具有使用频率高、价格亲民、技术门槛较低、可替代性强的特点,对患者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却是保障日常诊疗和护理流程顺畅运行的基础物资。从手术室的一次性注射器到病房的纱布敷料,从基层诊所的采血针到医院的导尿管,低值医用耗材渗透于医疗服务的每个环节,其质量与供应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安全性。
一、低值医用耗材品类:覆盖诊疗全场景的基础物资
手术低值医用耗材品类丰富,按功能可分为六大类,每类都在临床中承担关键角色:
注射穿刺类:包括注射器、输液器、采血针等,是临床给药、采血的必备工具,2024 年全球市场规模达 12 亿美元,某国产企业的一次性注射器因成本仅为进口产品的 30%,在发展中国家占有率超 50%;
伤口护理类:涵盖纱布、棉签、敷贴等,用于伤口清洁与保护,某品牌抗菌纱布可抑制 99% 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使伤口感染率下降 40%;
防护类:一次性手套、手术衣等,是院感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丁腈手套因耐化学性强,在手术室使用率超 80%,2024 年全球销量达 3000 亿只;
引流类:导尿管、引流袋等,帮助排出体内积液,某硅胶导尿管的生物相容性提升,使患者不适感降低 60%,留置时间延长至 28 天;
手术辅助类:包括手术薄膜、缝合针线等,某可吸收缝合线在腹腔镜手术中使用率提升至 75%,减少术后拆线步骤;
其他类:如雾化器配件、灌肠袋等,满足专科诊疗需求,某一次性雾化器因防交叉感染设计,在儿科应用中普及率达 90%。
这些耗材虽技术含量不高,但生产标准严格,需符合 ISO 13485 质量管理体系,部分高风险品类(如输液器)还需通过各国药监部门的上市前审批,确保临床使用安全。
二、市场发展现状:刚需驱动下的稳定增长
QYResearch 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手术低值医用耗材市场销售额达 44.85 亿美元,预计 2031 年将增至 64.93 亿美元,2025-2031 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 6.2%,增速高于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平均水平,凸显出 “抗周期、强刚需” 的特性。这种增长由多重因素共同驱动:
(一)全球医疗需求持续释放
人口老龄化是核心驱动力,全球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从 2010 年的 8% 升至 2024 年的 12%,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诊疗频次增加,带动低值耗材用量上升。以糖尿病为例,全球糖尿病患者达 4.6 亿,日均血糖监测需使用采血针和试纸,仅这一群体就带动穿刺类耗材年需求增长 8%。此外,全球每年手术量超 3 亿台,每台手术平均消耗 20-30 件低值耗材,手术量的稳步增长直接拉动市场扩容。
(二)基层医疗与公共卫生投入加码
发展中国家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动低值耗材需求爆发。印度 “国家健康保障计划” 投入 50 亿美元升级基层诊所,2024 年一次性输液器采购量同比增长 25%;非洲疾控中心推动的疟疾防治项目,使采血针、检测试纸等耗材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覆盖率从 30% 提升至 60%。中国 “基层医疗设备更新计划” 带动县域医院低值耗材采购额年增 18%,某县级医院的一次性手套月消耗量从 2000 双增至 5000 双。
(三)院感防控意识提升推动产品升级
后疫情时代,医疗机构对感染控制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推动低值耗材向 “功能化、高品质” 升级。一次性防护用品从普通医用手套向丁腈、乳胶复合手套演进,某品牌防针刺手套可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 90%;手术衣从普通无纺布向 SMS 防水无纺布升级,防水性能提升 3 倍,在欧美医院的使用率从 50% 升至 85%。这种升级虽使单品价格上涨 10-15%,但因需求刚性,市场接受度高。
三、市场格局:国际巨头与本土企业的差异化竞争
(一)国际品牌主导高端市场
全球低值医用耗材市场呈现 “国际巨头垄断高端,本土企业占据中低端” 的格局。3M、强生、BD、康乐保等国际企业凭借品牌优势、渠道网络和质量口碑,占据全球 40% 的市场份额,尤其在发达国家高端医院中优势明显。BD 的胰岛素注射笔针头因痛感低,在欧美糖尿病患者中使用率达 70%;康乐保的造口袋因贴合性强,全球市场占有率超 35%,单产品年销售额达 8 亿美元。这些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和全球化采购,将生产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同时通过持续的产品迭代(如抗菌涂层、舒适性设计)维持溢价能力。
(二)本土企业崛起于新兴市场
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的本土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快速崛起。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低值医用耗材生产国,2024 年产量占全球 60%,鱼跃医疗、振德医疗、英科医疗等企业在注射穿刺、防护用品领域表现突出。某中国企业的一次性口罩出口至 120 个国家,2024 年出口额达 15 亿美元;印度的 Cipla 公司在南亚市场推出的低成本输液器,价格仅为 BD 产品的 20%,占据当地 30% 份额。这些企业通过优化供应链(如自建原材料工厂)和提升自动化水平(某企业的注射器生产线自动化率达 95%),进一步扩大成本优势,同时逐步向中高端市场渗透。
(三)区域市场特征鲜明
北美和欧洲市场成熟度高,对产品质量和合规性要求严格,2024 年合计占全球市场 55%,其中高端防护类和功能型伤口护理类耗材占比高;亚太地区是增长最快的市场,2024 年增速达 8.5%,中国、印度贡献主要增量,基层医疗需求拉动基础品类增长;拉美、非洲市场规模虽小,但增速显著,2024 年分别增长 7% 和 6.8%,对低价基础耗材需求旺盛,某非洲医疗援助项目采购的国产输液器单价仅 0.5 美元,年采购量超 1 亿支。
四、未来趋势:功能升级与供应链重构
(一)产品向 “高附加值” 转型
低值医用耗材正从 “基础款” 向 “功能型” 升级,抗菌、防过敏、舒适性成为研发重点。某企业开发的银离子抗菌纱布,可使伤口愈合时间缩短 20%,价格较普通纱布高 50% 仍供不应求;新型导尿管采用亲水涂层,插入阻力降低 70%,在欧美医院的渗透率从 10% 升至 30%。此外,环保材料的应用成为新趋势,可降解塑料注射器、植物基无纺布敷料进入试点阶段,某品牌可降解输液器在欧盟医院的试用反馈良好,预计 2027 年实现量产。
(二)供应链向区域化、多元化发展
全球供应链重构推动低值医用耗材生产布局调整。疫情后,各国加强医疗物资自主保障能力,美国通过《国防生产法案》鼓励本土企业生产口罩、手套等耗材,某美国企业在阿拉巴马州新建的手套工厂 2024 年投产,产能达 100 亿只 / 年;欧盟要求 2030 年医疗耗材本土自给率提升至 50%,带动波兰、匈牙利等国的生产基地扩建。同时,企业通过分散采购和多区域布局降低风险,某中国企业在越南、墨西哥建立生产基地,规避贸易壁垒,2024 年海外产能占比提升至 20%。
(三)政策驱动下的集中采购与质量提升
医保控费和集采政策正在重塑市场格局。中国自 2021 年起将低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采购,注射器、输液器等品类价格平均下降 54%,推动行业整合,中小企业逐步退出,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提升;欧盟通过 “医疗设备法规(MDR)” 提高准入门槛,淘汰低质量产品,2024 年不符合标准的低值耗材退出率达 15%。这些政策虽短期压缩企业利润,但长期有利于提升行业集中度和产品质量,推动企业从 “价格竞争” 转向 “价值竞争”。
在 6.2% 的年复合增长率背后,低值医用耗材市场正经历从 “量的扩张” 到 “质的提升” 的转型。随着全球医疗需求的持续增长、新兴市场的医疗基建完善以及产品功能的不断升级,这类 “小而美” 的医疗物资将在保障全球医疗可及性方面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抓住功能升级、供应链区域化和政策红利三大机遇,将是在未来竞争中立足的关键。未来,低值医用耗材不仅是医疗服务的基础保障,更将通过技术创新成为提升诊疗体验、降低医疗成本的重要力量。
完整报告内容请参考QYResearch发布的《2025 -2031全球与中国低值医用耗材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获取更全面、深入的市场洞察。